年味浓厚,打铁花绚烂绽放,点燃儿时记忆!(散文)

文/王世辉

通过手机得知一条消息:晚间,森林动物园里有打铁花表演。

这条消息是喜讯,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热情,一颗心因向往而开始怦怦跳荡,激越得按捺不住。于是,早早地吃了晚饭,碗筷一推,二话不说,驱车直奔打铁花的表演地点而去。

一路上,脑海里片刻不停地迭映着儿时在故乡观看打铁花的情景:风箱呼哒呼哒地拉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催生的火焰硬硬地顶着一口特制的大锅,渐渐把大锅里的铁块熔化成红彤彤的铁水;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只见穿着防护服的打铁花师傅用大马勺舀起铁水,借助一块钢板的力量,奋劲朝着一棵老柳树的躯干猛击猛打,艳丽的铁花仿佛读懂了观众们的期盼一样,善解人意地尽情绽放,激起阵阵的赞叹声与叫好声……

儿时的记忆清晰如昨,时时撞开心灵的大门,只可惜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却从未得到过再饱眼福、饕餮视觉盛宴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而且是在年味正浓的时候,怎能不令我感奋呢?



原本以为,我提前准备,提早行动,应该是第一个赶赴而来的观赏者,到达目的地后才知道,我的主观臆断是错误的,表演场地早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较之于这些人,我成了不折不扣意义上的“迟到者”——尽管距表演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光景。

选择一个高岗,站定身子,拿眼向里望去,只见空阔的表演区域内,两丛炉火烧得正旺,五六位师傅有条不紊地做着开演前的准备工作,观众们则一边议论,一边紧紧地盯着炉火看,仿佛那里边珍藏着宝贝,抑或有天大的秘密似的,多盯着看一会儿,就能多一些发现,多一些收获。

趁着这段时间的空档,高音喇叭不失时机地开启复读机模式,循环播讲,科普着有关打铁花的知识。一遍一遍地听着,入耳入心,我也对打铁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进一步的认知。整理于兹,呈现给读者诸君。

打铁花是一项流传于河南、山西一带的民间传统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肇始于北宋,盛行于明清,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相关的传说较多,其中一则,说的是在北宋年间,开封县一带出现大旱,为了尽快解除旱情,当地百姓自发捐钱修建庙宇并铸造大钟,在熔铁过程中,铁匠们偶然发现用柳木棒击打熔化的铁水可以形成金色的火花,并成功吓跑了盘踞在树上的乌鸦,从那以后,打铁花就成为了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打铁花富有多层文化寓意。其一,打铁花寓意着富贵吉祥,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其二,铁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且光芒颜色类似麦子成熟时的颜色,因此,打铁花也体现了庄稼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三,由于“花”与“发”谐音,打铁花还有事业兴旺发达的寓意。



打铁花也有诸多技巧要点。比如:铁水质量要高,纯度要高,这样才能打出漂亮的铁花;击打铁水的力度要适中,过轻则花散不开,过重则铁流飞溅,同样出不了效果;动作要连贯流畅,而且要干净利落,倘若拖泥带水,势必会大打艺术表演的折扣;风向和位置也很关键,要顺风且站在合适的位置,避免铁花落在自己身上;还要不断创新打法,以增加表演的新颖性和观赏性。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引发着我的感叹——真是个技术活儿!

循环播讲停止,高音喇叭开始倒计数:10——9——8——7——6——5——4——3——2——

“1”的喊声甫一落地,第一轮的两簇铁花同时绽放,转瞬便化作无数细碎的瓣蕊,散发出陶醉心神的芬芳韵味,又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低处的夜空。

接下来,便是一轮一轮地、一簇一簇地绽放,带给我惊艳,带给我惊诧,带给我惊异,带给我惊叹,那些目不暇接的铁的花朵,时而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孤线,时而在空中飘舞一条条绚丽的光带,时而又在空中交织成灿烂的图画。这样持续了足足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我一直大张着嘴巴,怎么也合不拢(事实上也忘记了合拢),完全置身于一个绝对梦幻的世界。

表演完美收官,高音喇叭播放结束语了,我才慢慢地醒过神来,回到了年味正浓的现实世界。

铁,在年味里开花,民间艺术的韵味与年的香味浓郁地叠合,给了我一次独特的体验,我相信,这次别具意义的观赏经历,必将久久难以忘怀……

同时,我也真诚地祈愿,在华夏神州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会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铁花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