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被任命为首任上海市长,当时他的儿子陈昊苏也在上海上学,可他从未和任何人提过父亲的名字。
对此,陈昊苏的解释是:“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刚从战争时代走到和平年代,很多斗争仍然很复杂,怕特务搞破坏。”
一直以来,陈毅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滋生出骄傲的情绪,不要有任何的优越感。不仅是小时候,刚解放时,陈毅就是大官了,上海市的市长,华东军区的司令员。陈昊苏的同学对他父亲一无所知。
1954年,陈毅被调到中央工作,陈昊苏也因此来到北京上学。5年后,陈昊苏高中毕业。
陈毅18岁去法国勤工俭学,18岁的陈昊苏也想紧跟父亲的步伐。1959年9月,陈昊苏因为高考成绩优秀,陈昊苏的学业规划非常的鲜明,他准备先学习一年的俄语,再去苏联的工科大学深造。怎料,1960年,中苏友谊出现了裂痕,当时陈毅是外长,倘若陈昊苏去苏联留学,会有一些不方便。
陈昊苏的俄语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可他还是从大局考虑,表示听从党组织的分配,出国或者不出国都请组织决定。最后陈昊苏和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没有前往苏联留学。对于儿子的这一选择,陈毅很满意。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陈昊苏去征求过父亲的意见,对此,陈毅的想法是让他去学习工科,陈昊苏千挑万选,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最后,陈昊苏子承父业,在中国民间外交岗位上工作了20年。
其实,从搞科研到后来的搞政治,陈昊苏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1965年9月,陈昊苏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去航天部七机部二院二十四所工作,对此,陈毅还找儿子谈过话,和他讲述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可陈昊苏的技术梦还是被打碎了。
1971年,陈昊苏所在的单位让他去改行搞政治工作。为此,陈昊苏还去寻求了父亲的帮助,而此时的陈毅已经重病缠身,被安置在闲散的位置。听到这一问题后,陈毅的说法是:“这个问题应由你自己决定......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搞空头政治。”
陈毅一直很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在和儿子谈话时,经常会结合讲述毛主席领导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史实。
1958年,陈毅作为陈昊苏父亲,上台给同学们讲话时,题目就是革命青年的选择。
陈毅回顾了党的历史,指出中国革命历经艰难险阻,才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在父亲的教导之下,陈昊苏一直朝着为国家做贡献的道路上狂奔。
而陈昊苏的母亲张茜亦是如此,陈毅病重时,她一直坚持整理丈夫的遗稿。陈毅去世后,全家上下都备受打击,陈毅临终前并没有为大家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是,精神财产却是源源不断。
陈毅去世后,张茜的身体也垮了下来,但是,即便是在重病里,张茜也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整理陈毅的诗作,那一刻,她感觉丈夫在自己的记忆里面又活了一次。
陈毅一生之中撰写了700多首诗作,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而这些也将会永久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