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崔瑗、杜度开始,草书迎来了加速发展期,张芝被誉为第一代“草圣”,他的字代表了章草的最高水平,也开行草之先河。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行草发展成熟,开创妍美潇洒的书风。唐代张旭、怀素两位“草圣”在魏晋基础上,更注重草书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的律动,行草由此“进化”为狂草,草书艺术也终于迎来了顶峰。
我们在学习这一字体时,要注意能学古人就不学今人,又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草书大师,水平虽高,但它们的法帖不适合入门和打基础。这是因为笔法太过丰富多变,上手难度太大。找到一部合适的法帖,通过它作为“跳板”,进而直入魏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数万卷写本真迹大白天下,其中有三件作品惊艳了整个书法界。它们被罗振玉、于右任称为“唐草集大成者”,这三件作品分别是《因明入正理论后书》《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和《妙法莲华经》,学界称之为“敦煌三宝”,这三件作品如今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三部作品有两大优点:其一是篇幅长,《略抄》全卷共517行、12478字;《后疏》550行、13364字;《妙法莲华经》现存3000余字,字径大小约1.5厘米,这三件作品字数加起来足有30000余字,足以囊括我们日常使用到的汉字,堪称一部“草书大百科”了。
其二,此作将章草、行草技法合一,取法路子很正,明显吸收过张芝、皇象、索靖等人的笔意,字字精谨细腻,笔笔有来处。同时,为了兼顾实用性和书写速度,还对过于繁琐的细节进行了减省,非常便于我们上手。
这三件作品标志着唐代草书规范化的开始,它们代表了唐草的宫廷范式,像贺知章、张旭、怀素等人都临摹过,论用笔之细腻精谨,气韵之庄严华美,“草圣”张旭也略逊一筹。“敦煌三宝”以顺锋入纸,落笔后衄挫、调锋,行笔中锋,笔画秀润婀娜,骨肉匀称。
书写过程中的疾徐、轻重、刚柔变化丰富,绝无直来直去。结字横势、纵势皆有,字字独立但笔势连贯。如果我们能将此作临摹通透,不仅能学到魏晋以来正统的草书笔法,在笔画书写、结字、章法和祛除俗气上,都会有极大帮助。
而今,我们将“敦煌三宝”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