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本号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人类的假期结束,自然的立春悄然而至。
当2025年立春到来的时候,故宫红墙外的柳条已经泛起第一抹青黄。漫长的暖冬与乍暖还寒的迎春,更衬托出春日生发的美好。华夏先贤说“立春阳气生,可试新酒”。中华历史何尝不是一坛老酒?
那些被史书过滤的“荒唐事”,其实是最烈的醇酒,每次细品都能感受到令人难以下咽的灼喉。
一、那一年立春,他决定改造自然!
四川盆地素有泽国、赤盆之称,自古以来古蜀地非旱即涝,灾害频发。长江上游两大支流岷江、沱江环绕成都平原,祸福相依。也许这正是三星堆文明发展受到阻断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位一心为民的秦国好干部,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一直考虑治水!
公元前256年立春(农历正月初三),李冰带着儿子李二郎登上玉垒山,在他的脚下是年年肆虐的岷江!这条难以驯服的蛮龙时常泛滥为祸,导致天府平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治水?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华夏人面对水患就是三大绝活:围堵、疏导、祭祀。
当时秦国朝堂不愿在蜀地浪费资源,很多人骂李冰逆天而行。
但李冰的决策显然更高一筹,这或许是他难能可贵的科学思维决定的。李冰依靠老百姓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没有钢筋水泥,没有火药开山,就用竹笼装卵石垒成鱼嘴,用火烧水浇裂开山岩,故意在宝瓶口留下一道窄门,汛期让洪水自己冲沙,枯水期让江水自动分流。
都江堰的奇迹在于,它一直在借力打力。
两千年后,德国水利专家看到鱼嘴分沙的原理时惊呼:“这分明是流体力学模型!”
值得深思的是,李冰的治水思维,隐喻着中华文明最深层哲学: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即使在今天,一些学完义务教育的普通人,依然理解不了李冰的思维何其高级。
李冰身上比科学思维更宝贵的是人文精神。
除了岷江水系的都江堰,李冰在治蜀期间还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沱江水患。朱李火堰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直到晚年,李冰依然忙于沱江治水,因劳累过度倒在什邡之野,哀葬于章山之上。
李冰,是华夏文明在大禹治水之后改造自然的又一个精神丰碑。
二、他的铜酒樽里,盛着东方科学的倔强!
公元132年立春(农历正月初七),洛阳城庄严肃穆,官员们祭天祈福,期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太史令张衡带着他的弟子们,在观星台全神贯注地捣鼓一座造型奇特的铜铸酒樽。
八条金龙威风凛凛地盘踞在樽口,每只龙嘴中各含一颗铜珠,樽底则蹲着八只仰头的蟾蜍,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祭天归来的司徒崔瑗直捂鼻子:“张衡莫不是偷喝了椒柏酒?拿祭祀礼器当地动玩具!”
面对嘲讽,张衡默默不语。
三天后,西方的龙珠精准地坠入了蟾蜍口中。张衡立刻奋笔疾书,向朝廷奏报:“陇西有震。”这份奏报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个人相信。
直到驿马飞驰入京,带来了陇西地震的噩耗。
可悲的是,这场成功的预测反而导致张衡被扣上“妄测天意”、“妖言惑众”。地动仪的图纸在历史上散佚无踪。
后世腐儒将这件地动仪与司南、记里鼓车同列为奇技淫巧",却不知它比欧洲同类仪器早了1600年。
今天,当我们每天使用“北斗”卫星监测地球变化,使用手机接受地震警报的时候,或许应该向1893年前的那一个立春致敬。
那位华夏文明历史上难能可贵的科学探索者,他叫张衡。
面对同僚亵渎天命的指斥,张衡在《应间》中写下惊世之语“天道无常,惟器可量。”意思是说天道运行虽然没有规律,但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手段去进行探索记录标注!
这是华夏科学精神的最好阐述。
令人遗憾的是,科学精神在漫长的2000年里从来没有成为华夏文明的主导。
三、他在召唤魔鬼!
1665年2月3日,立春这天,阳光正好。英国的青年学者牛顿,他打开窗户,让一束光穿过三棱镜,照在对面的白墙上。一瞬间,白墙上绽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一旁的仆人大喊道:“少爷,你这是在召唤魔鬼啊!”
为了牛顿当晚烧掉了半本笔记。后世学者在残稿里发现了一行模糊的小字:“颜色不是光的修饰,而是它的本质……但这太颠覆了,他们会把我送上火刑架。”
1704年,这个秘密才在《光学》一书中重见天日。
牛顿这个被仆役视为魔鬼契约的实验,实际上是东西方文明科学精神的换位。
四、科学精神从此断代!
华夏文明《墨经》中关于光学的论述,堪称人类最早的系统性光学实验记录。
《墨子·经下》记载的8条光学原理,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
其中包括:
1、影的生成:“景不徙,说在改为”。(影子不会移动,看似移动是物体位置改变造成)。
2、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倒像形成需小孔与适当距离)。
3. 镜面反射:“临鉴而立,景倒”(凹镜成像倒立)。
4. 光源影响:“光至景亡”(光线到达处阴影消失)。
“光至景亡”出自《墨子·经说下》:“光。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这段描述精确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比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类似发现早了1300年。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原本可以给墨家的光学实验室,只能当作皇家礼器作坊。汉代画像石中频繁出现的仙人承露像,实际上是利用青铜盘凝结大气水分的光热原理。这里面蕴含的科学原理,最终也被当作奇技淫巧。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沦为一家之言。从此,华夏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好。
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华夏文明领先了一千多年的科学智慧,就在后世官天下的氛围中彻底湮灭。
董子之功,何以言表?
五、请珍惜涅槃归来的机会!
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举国共识,华夏文明尘封了前年的科学精神就此涅槃重生!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明裂变的时代:
SpaceX星舰爆炸的火光里,藏着火星移民的蓝图;
中国Deepseek的每一个错误,都在使它更接近人类;
科学家室温超导的每一次“乌龙”,都在压缩真理现身的倒计时。
科学精神之所以伟大,就是不追求永远正确,而是永不放弃试验的权利。
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从来不是一对矛盾。
只不过有些掌握权力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科学精神。
因为科学精神意味着客观、辩证、求真、求实,这就意味着质疑、反对和辩论。
我们应该向两千年以来那些被视为叛逆的“探索者”致敬!
正是他们,才能在历史的冰河上撞出回响!
关注汉唐智库新媒体,扫码入群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