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共有12个铁帽子王,其中前8个是在清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因功获封的。
他们也被称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含金量远高于清朝中期到末期4个恩封的铁帽子王。
但是这8个功封铁帽子王只有6个是亲王,其中还有2个是郡王。
清朝初年封王是靠功劳的,如果一个宗室连亲王都封不上,功劳怎么就大到能成为铁帽子王呢?
难道他们两个是用来凑数的吗?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这两个铁帽子郡王是谁,他们为什么没能封亲王。
01、克勤郡王岳讬
第一代克勤郡王岳讬的父亲,是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立为储君、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
可是岳讬的母亲在生下他和弟弟硕讬之后就早早去世了,父亲代善没怎么缅怀就娶了续弦。
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后爸,代善娶了续弦之后就把原配抛到脑后。
等续弦也生了儿子,他看原配留下的两个儿子就更加不顺眼了,觉得这两个儿子会瓜分自己本该可以留给续弦儿子的家产。
代善苛待岳讬两兄弟,连努尔哈赤都看不下去了,把年幼的岳讬带到宫里抚养。
后来岳讬长大之后,和代善的关系持续恶化,又是爷爷努尔哈赤帮他和代善分家,让他成为八旗之一的镶红旗旗主。
代善和岳讬的恶劣关系,更是成为代善丢掉储君之位的直接导火线。
年幼的岳讬被接进宫的时候,宫里的大福晋是皇太极的母亲孟古。
岳讬被努尔哈赤交给孟古抚养,他自然也和皇太极这个只比自己大7岁的叔叔成了铁党。
努尔哈赤在废黜代善的储君之位后,没再立新的储君,而是让包括代善和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共同议政。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按照当时后金的传统,新的汗王也要由四大贝勒共同选出。
此时的岳讬已经跟着努尔哈赤立过战功,又是镶红旗旗主,虽然辈分低,话语权可不低。
他和自己的异母弟弟萨哈廉去告诉代善,他们兄弟二人都支持皇太极,劝代善也站在皇太极这边。
代善一看,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支持自己,只好也以爱新觉罗长房的身份支持皇太极。
由于岳讬对皇太极有非常重要的拥立之功,在皇太极继位之后更受重用了。
皇太极成为汗王之后到处南征北战,无论是打朝鲜,还是攻打锦州和宁远,都有他骁勇善战的身影。
天聪三年,皇太极想入关攻打明朝,四大贝勒当中的代善和莽古尔泰都觉得敌众我寡胜算不大,劝皇太极班师。
由于皇太极是被四大贝勒当中的其他三个推举上位的,所以他虽然是汗王,却也得和四大贝勒共同处理朝政,共同接受重臣的朝拜,可以说一张龙椅上坐了4个人。
代善和莽古尔泰反对他攻打明朝,让他十分郁闷。此时又是岳讬带着众小贝勒支持皇太极,逼迫代善和莽古尔泰收回了反对意见。
可以说岳讬从始至终都是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把国号由后金改成清。
他同时也确立了清朝新的爵位制度。之前后金最高级别的宗室爵位就是贝勒,而皇太极把宗室爵位的等级改成了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级别。
他将功劳最大、同时也是八旗旗主的6个兄弟和侄子封为亲王,这也是清朝的第一批亲王。其中岳讬就被封为成亲王。
但是此时的代善的年纪越来越大,心态也越来越平和,和岳讬这个曾经被他苛待过的儿子之间的裂痕也被修复了。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这让皇太极警觉起来:代善是曾经的储君,爱新觉罗的长房,正红旗旗主,而岳讬是镶红旗旗主。他们父子关系太好,对皇太极来说不是好事。
代善是皇太极的哥哥,皇太极面上对代善十分尊重。他想要打压代善一脉,也只能从岳讬这边下手。
所以皇太极很快就找借口削了岳讬的亲王之位。
随后我们可以看到,在皇太极称帝之前一直表现得相当得体、没怎么被皇太极责罚过的岳讬,在皇太极称帝之后简直变着法子被挑错。
打了胜仗要找借口责罚,在演武场射箭没射好情绪失控直接被免职、闭门思过,还被皇太极塞了一个新福晋,原本的福晋不小心摘掉新福晋一根头发就要被逼分离。
如此反反复复3年,岳讬被打压得心气都没了,代善也随着年纪渐长逐渐淡出朝堂,基本上等同于退隐,皇太极终于在崇德三年把被削爵的岳讬提升为贝勒,再次重用他。
崇德四年,岳讬再一次攻打明朝,大获全胜。
可是皇太极在看捷报的时候发现上面居然没有岳讬的名字。他意识到肯定出事了,连连追问,才知道岳讬在军中染了天花,已经去世。
皇太极悲伤不已。根据清实录记载,他为此整整三天不吃不喝,又在岳讬的灵柩运回来之后辍朝三日,并追封岳讬为多罗克勤郡王。
所以岳讬生前是一天郡王都没有当过的。他在皇太极称帝之前是当时最高等级的贝勒,在皇太极称帝之后又是最高等级的亲王,后来被皇太极打压,则被降为了贝勒。
他直到死后,才得到了“克勤郡王”这个称号。
02、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前文介绍岳讬的时候说过,他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和异母弟弟萨哈廉一起去劝代善支持皇太极。
这个萨哈廉,就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父亲。
萨哈廉是清初宗室当中难得的文化人,精通汉语,极富谋略,还骁勇善战,在皇太极身边立下过不少战功。
同时他也是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是皇太极觉得宗室里最贴心的人。
皇太极称帝之后首封了一批亲王,本来以萨哈廉的功劳,也足以在亲王之列的。
可是当时的皇太极已经对代善一家颇为忌惮,又封了代善和岳讬为亲王,实在不愿意看到代善的另一个儿子萨哈廉居然也是亲王了。
所以功劳颇高的萨哈廉,居然没有在这次大册封当中捞到任何一个爵位。
从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开始,萨哈廉也缠绵病榻,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33岁。
皇太极悔之晚矣,觉得不该为了打压代善而故意不给萨哈廉爵位,很快就把萨哈廉追封为和硕颖亲王。
此时萨哈廉的长子阿达礼13岁,降级继承了萨哈廉的爵位,被封为郡王。
萨哈廉的次子勒克德浑,则只有8岁,在失去父亲之后只能与哥哥相依为命。
在勒克德浑15岁那年,皇太极去世,临终前没有定下继承人。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互不相让,都想当皇帝。为了避免八旗内斗,两人只好各退一步,拥立皇太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为皇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此时的阿达礼想起了当年父亲对皇太极的拥立之功,便也想效仿父亲,去煽动多尔衮夺位。
多尔衮毫不犹豫地把阿达礼的话公之于众,并把他处死以显示自己没有夺位之心。
勒克德浑也被哥哥连累,被开除宗籍,废为庶人。
仅仅过了半年,多尔衮为了提高自己的宗室当中的影响力,又恢复了勒克德浑的宗籍,还把他封为贝勒。
清朝入关之后,年仅16岁的勒克德浑得到了征战沙场的机会。
多铎击败南明的弘光朝廷、活捉了弘光皇帝班师回朝之后,勒克德浑接替多铎驻守江宁,击败了南明的多次反击,平定了江浙和湖广,迅速成为新一代宗室当中战功最显赫的。
他也很快就因功晋升为多罗顺承郡王。
随后他又连续出征,最远打到过广西,战功赫赫。
但或许是因为他是多尔衮提拔的,在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虽然没有迁怒于他,但也对他的赫赫战功无动于衷。
好几个战功不如勒克德浑的宗室都被提升为亲王,勒克德浑却一直只是郡王。
顺治九年,勒克德浑因病去世,年仅24岁。
03、乾隆的铁帽子王名单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在为多尔衮平反的同时,也确立了八大功封铁帽子王的名单,连同雍正指定的怡亲王允祥一起,成为清朝的第一批铁帽子王。
克勤郡王岳讬,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也名列其中。
在此之前,清朝的爵位继承方式十分混乱。我们熟悉的降等袭爵方式并没有成为成文的规定,宗室里的亲王郡王们去世之后,子孙们怎么继承爵位,全看皇帝的心情。
和皇帝关系好的,可以不降等袭爵。被皇帝看不顺眼的,没准要连降几级继承爵位。
除了铁帽子王之外,所有的宗室一律降等袭爵,这是在乾隆年间才真正定下来的。
而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一脉,属于比较幸运的,他们在正式进入铁帽子王名单之前,一直没有降等袭爵过,都还一直是郡王。
不过如果乾隆有心的话,是可以把这两个铁帽子郡王提升为亲王的。
举个例子,多尔衮的同母弟弟多铎,去世之后被顺治皇帝降为了郡王,之后他的子孙后代也一直继承的郡王爵位,称为“信郡王”。
可是乾隆在确立铁帽子王名单之后,特地把多铎的后人提升成了亲王,并改回了多铎生前的“豫亲王”封号。
多尔衮更是被顺治皇帝清算,开除宗籍。而且他没有儿子。
乾隆在确定多尔衮为铁帽子王之后,恢复了他的睿亲王爵位,特地把他同母弟弟多铎的后人过继给他,以继承睿亲王之位。
可见如果乾隆愿意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后人晋升为亲王。
尤其是岳讬,他生前的最高爵位本就是成亲王。
那么乾隆为什么不这么做,非要保留两个铁帽子郡王呢?
- 其一,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功劳比起几个铁帽子亲王来还是有差距的。
乾隆确定的6个功封铁帽子亲王,都对清朝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礼亲王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储君,是萨尔浒之战的头号功臣,此后不仅战功赫赫,还以爱新觉罗长房的身份拥立皇太极和顺治皇帝,保证清朝的皇位顺利传承。
郑亲王济尔哈朗,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儿,除了战功之外,还在顺治皇帝继位之初和多尔衮共同辅政,在多尔衮去世之后帮助顺治皇帝稳住朝堂、清算多尔衮。
睿亲王多尔衮更不用说了,清朝就是在他的带领之下入关的,他在顺治继位后的几年里简直是没有名分的皇帝。
豫亲王多铎,清朝入关率军先在潼关击败李自成的主力,又下江南灭了弘光朝廷,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肃亲王豪格,作为皇太极战功赫赫的长子先是在皇位之争当中主动退让,避免了八旗内乱,又在清朝入关之后打败清朝三大劲敌之一的张献忠。
唯有承泽亲王硕塞,他的战功不见得比岳讬和勒克德浑强,而且缺少独当一面的功劳。
可是他的皇太极的儿子,是皇太极一脉除豪格之外在铁帽子王里的门面。
而且硕塞的儿子去世之后,雍正没让硕塞的后代继承他的亲王之位,而是强行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禄过继过去抢爵位。允禄不仅对雍正有拥立之功,也是乾隆的股肱之臣。
乾隆让硕塞进入铁帽子王名单,多少也有照顾允禄后人的考虑。
而岳讬和勒克德浑,战功虽然也不低,比很多亲王都高了。
可是细看他们的战功,虽然也很热闹的样子,可是和几个过硬的铁帽子王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他们缺乏像多尔衮打山海关之战、多铎打李自成和南明、豪格打张献忠这样,自己独当一面的,直接影响清朝走势的大战。
他们的战功里,类似的大战往往是在当副手,而自己独当一面的征战影响力要小得多。
他们也不像代善和济尔哈朗一样,对清朝初年的朝堂有定鼎之功。
也不像硕塞一样有独特的背景。
尤其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他能成为铁帽子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亲萨哈廉对皇太极拥立之功的加成。
所以他们只能是郡王,也是正常的。
- 其二,降低礼亲王一脉的影响力。
很多朝代的王爷都要远离京城,去封地就藩,对朝堂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是清朝不一样。清朝打天下的时候,宗室王爷们亲自挂帅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清朝治天下的时候,宗室们也未经允许不得离开京城,老老实实当皇室的打工人。
清朝所有有爵位的宗室都要去尝尝,能干的做皇帝的股肱之臣,或者在宗人府和内务府担任要职。不能干或者摆烂的,哪怕是当侍卫,做文职工作摸鱼,也都必须有一份差事做。
像亲王、郡王这样的高级别宗室,当差的级别往往不低,经常在皇帝跟前工作。
所以即便清朝一统天下之后,几代皇帝持续打压宗室,不再允许宗室挂帅出征,但是清朝宗室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依然很高。
哪些宗室容易被皇帝重用呢?
一是和皇帝关系近的,二就是爵位高的了。
铁帽子王这种世世代代为亲王、郡王的,很容易就位高权重。
例如咸丰皇帝去世,排在前二的怡亲王和郑亲王,血缘和当时的皇帝早就出了五服,却因为是铁帽子王而成为了顾命大臣。
所以,清朝的皇帝一边要对宗室物尽其用,一边也要想办法打压宗室。
而铁帽子王当中的两个郡王,岳讬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
礼亲王也是铁帽子王,而且号称“清朝第一亲王”,哪怕到了清末,礼亲王上朝的时候依然站在亲王班次里的第一位。
如果乾隆把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也提为亲王,礼亲王一脉可就要一门三个铁帽子亲王了。
虽然说随着爵位的传承,每一代的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的血缘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但是他们之间相比于其他宗室更近的关系,也十分容易让他们聚合在一起。
一旦他们是三个亲王,礼亲王一脉在宗室里的影响可就要大过头了。
要知道,就连清太宗皇太极的后代,都只有2个铁帽子亲王。
而如果他们是一个亲王和两个郡王,郡王虽然也是王爷,影响力和将来可能受到重用的可能性,毕竟要比亲王要低得多。
所以乾隆也不会去费劲把他们提成亲王,维持现状就挺好的。
毕竟八大功封铁帽子王,说是根据功绩定的,但皇帝要考虑的各种利害关系,可比明面上的功绩复杂得多。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