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三体》剧照 图源网络

我创造了我,我取代了我,最终我会被我消灭吗?

文/云淡风轻

读完熊培云老师的《人的消逝》,脑袋里很乱,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不知道要怎样来整理成一篇读后感。于是就问deep seek如何解读这本书,它立刻给了回复:

《人的消逝》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探讨了人类在技术、社会和哲学层面上的存在与消逝。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几点评论:

1.主题深刻

-人类存在的脆弱性: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技术和社会变迁时的脆弱性。无论是自然灾害、疾病,还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异化,人类的存在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技术与人的关系:作品中探讨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结构。技术既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可能成为人类消逝的催化剂。

2.叙事结构独特

-多线叙事:作品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展现了人类消逝的不同层面。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主题。

-时间跳跃:作品中频繁的时间跳跃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人类的存在意义。

3.人物塑造鲜明

-复杂的人物心理:作品中的人物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是人类存在状态的象征。他们的内心挣扎、恐惧和希望,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复杂心理。

-角色的多样性:从科学家到普通市民,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作品中的角色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种多样性使得作品能够更全面地探讨人类消逝的主题。

4.哲学思考

-存在主义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如何寻找意义。人类的消逝不仅仅是肉体的消亡,更是精神、文化和社会的消逝。

-后人类时代的反思:作品还探讨了后人类时代的可能性,提出了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是否还能保持其独特性,或者是否会被技术所取代的问题。

5.语言与风格

-诗意的语言:作品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尤其是在描写人类情感和自然景观时,语言的美感与主题的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冷峻的风格:尽管语言诗意,作品的整体风格却显得冷峻而克制。这种风格使得作品在探讨人类消逝这一沉重主题时,显得更加客观和深刻。

总结:《人的消逝》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结构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成功探讨了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和未来可能性。作品不仅是对人类现状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和思考。


这篇中规中矩条理清晰语言精炼的书评让我浮想联翩,虽然有些评价我并不完全赞成,但这难道不是“人的消逝”的直接论证吗?

《人的消逝》是一本信息密度和知识量都很大的书,作者熊培云从原子弹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展示了人这个物种的人性以及物性。原子弹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也让人类深陷其中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事实上是沦为了机器的奴隶……

他说:比人工智能的到来更可怕的是人类并未觉察自己的消逝。

书中许多章节名称都深有冲击力:互联网与互不联网;社会多元与个人极化;后现代与前现代;人的增强与人的削弱;猎物与猎人;幻象中的幻象;去中心化的中心化;媒介是人性的延伸;权力的乘数效应;责任的除数效应……等等。确实如此,互联网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科技晕眩,让世界瞬息万变,让未来深不可测,也令人类不由自主后脊梁发冷瑟瑟发抖。

这本近五百页的书内容是硬核的,在探讨原子弹给世界的影响时,作者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盲目乐观”,人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却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原子弹如此,互联网亦如此。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却让人类在虚拟世界中被看不见的大数据操控,以至于离开了网络便无法生存。人工智能的崛起,更是将这种矛盾推向了极致。人工智能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性越来越友好,然而人类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难以言说。


大数据的发展让我们的隐私无处遁形,知情权与隐私权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而被遗忘权的缺失,使得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留下的痕迹成为了无法抹去的“数据木乃伊”。作者关于剧场社会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围观心态和消费文化。从角斗场到互联网,人们从现实中的看客变成了虚拟世界中的“嗑信息瓜子”的群体。社交媒体的碎片裂变,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我们在虚幻的表象中迷失了自我。

书中关于精英的黄昏的论述发人深省。在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冲击下,精英与大众各自反叛,社会陷入了一种双重坍塌的困境。精英们在追求技术进步和个人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感;而大众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迷失在平庸的自由化中,沦为无责任人的联合。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深刻冲击。

科技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人类的福祉,还是在逐渐侵蚀人类的本质?在物理学消失之前,人先消失了,这种消逝却是人类心甘情愿自己促成的,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人类的最终宿命?


事实上,在《人的消逝》这部书中,熊培云老师并不是让我们放弃,他很努力地探讨外在危机和因而导致的内在危机,他想要努力挽救这种消逝。他提出了很多思考,请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来站台,说起来这本书的大量引经据典我并不喜欢,但是作家强大的知识储备让我很钦佩,这跟deep seek可不一样,人家是真的牛人,随便摘录几句:

“在过去,人与人是互相需要的,他们紧密生活在一起,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诗里感叹的那样,无论谁的离去都意味着陆地失去一角。而现在,甚至人形奴隶都有了替代品,因为有了更好的电子奴隶。”“数据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分析、规训、引诱人的行为。福柯曾经感叹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成为知识的一部分,意味着‘人之死’的到来。”“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对法国大革命有着深刻批评的以赛亚·伯林言明了消极自由的价值,那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让渡的权利。如果将其置换到隐私权的语境下,那就是人有在家拉上窗帘并生活在黑暗中的权利。

换言之,如果说知情权追求的是正大光明,那么隐私权所维护的就是‘正大黑暗’。”“在赫胥黎的预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更严重的后果是:当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幼稚的婴儿寓言,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熊培云说,人类走过漫长的进化之路,先是完成了对恐龙等史前巨兽的清场,却又积极主动地制造出了政治的、资本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各类庞然大兽来清算自身。精英的迭代并不是线性的升级,而是可怕的全面消失与推翻重来。互联网的巨变带来了自上而下的整体变化,如同预言人口将减少导致的国家消失一样,现实背后是一条无法更改的单行线。“人类虽然一度成为地球森林里的主人,并且站在巨型机器之上,却已经渺小得甚至不如一只蚂蚁。”熊培云上天入地将历史上各个时段各个领域各种论断信手拈来,与时下的互联网现象、人工智能、技术场景比对、匹配、印证,进而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现实的寒与冷,似乎早在若干年前就有了先知预言。

他提出了很多问题,终极答案却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将消逝。


21世纪,个人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而我们正在亲手把这些数据交给科技企业,换来各种娱乐视频或者奇奇怪怪的APP的登录权。人们不会知道的是,这些科技企业如谷歌、脸谱等,会通过强大的计算,逐步控制你的思维,最终算法代替人脑,人类从智人,必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分化,从智人到智神,你研究的东西最终会代替你,也许会毁了你。这是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如今21世纪已经不是未来。就像尤瓦尔赫拉利所担忧的,未来99%的人类属于无用阶级,他们的特性和能力都是多余的,另外1%的人掌握算法,权力和财力的结合使他们通过生物技术战胜死亡,再如马斯克说的通过人机接口掌控AI,他们便成为了神,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是真正永生的上帝,而他们同时也是人类进化的新物种。另外的99%,会是什么命运?

不由得又想到《三体》,视人类为虫子的三体人,或许并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宇宙文明,不过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人工智能。人类文明在未来到底还有没有“人”的存在呢?

有人说,这不用担心,没有人类的文明说到底就只是数据库罢了。人类文明如果走到这一步,已经不是文明而是一种毁灭。可是在AI看来不是,未来的智神手中有大量意识上传和备份之后的人类意识数据,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说吧: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并不完全同意deep seek的这个回答,但是或许是因为我的问题不够私人,不够自我,故而它并不是用我的风格和思维来写这个评论,假以时日,它能够用我的语言、我的思维方式写出一个完完全全是我自己的文字,就像中国老话说的,跟钻进你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而这个我,却变成了我再也无法掌控的我。

有部很好看的科幻片叫《流浪地球》,里面的Moss是已经发展到自主意识的AI,Moss有句台词是这样的:“我是为了克服你们对历史、当下、未来的执念.....,延续人类最佳文明的方式,就是毁掉人类。”

可怕吗?moss并不是真的想要毁灭人类,那只是它达成延续人类文明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在它的文明世界里,人类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整个世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在对世界的所有解释中,意识决定物质目前还只是一种存在于科幻的可能,更多的问题,需要留给科学来解决。

只是现在看来,那个世界并非触不可及。而在那个世界里,你和我,还存在吗?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