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词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成为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或者婉约空灵,或者豪放苍凉。
我们读一首词,往往会被其所描绘的意境所感染,这其中就有意象的重要作用。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连用六个意象,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凄清苍凉的意境。
唐宋词中的意象研究一直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反过来而言,这些意象的适当运用,一来可以增加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二来可以有效地帮助敷衍全篇。
不少意象都有丰富多样的寓意,这种丰富多彩性为我们在词中适当的位置表达恰当的感情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宋词的意象相当丰富,如落红、梧桐、帘幕、影、月、酒、水、杨、柳、桃、蝶、燕、春、秋、杏、絮、楼、风、花、江、溪、烛、雨、舟、梦等。
这么多的意象不可谓不丰富,而将这些意象适当地组合后,将产生更进一层的艺术感染力。
如贺铸《青玉案》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对“闲愁几许”这个问题,作者连用三个意象来回答:“一川烟草”来表现愁的绵长和凄迷;“满城风絮”来表现愁的多和乱;
“梅子黄时雨”则用时间之久和雨的绵密来表现愁的长、多及缠绵不绝。
作者连用三个凄美的意象表现愁绪,反复推进,多角度描述。
由此可知,若将这些意象模块化,将对我们快速的创作一首好词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意象多数都是中性的,也即可以用来表达喜也以用来表达忧,这也方便了我们的适用。后面我们以我常用的几个意象为例略作描述。
以酒为意象的例子来说:
酒,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词者钟爱之,或许是因为酒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吧。
酒既可以用来表达洒脱豪迈的胸襟,也可以用来表达黯然销魂的愁情别绪,兼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久别重逢、金榜题名、花前月下,此等快意之时,焉能无酒?故人远去、无颜江东、孤身他乡,念此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简单而言并非质量很好的酒,甚至可能是质量较差的酒。这种浊酒,便成了物质生活简单的象征,所用寓意也颇为广泛。
一则可以反映恶境之下的悲壮情怀,二则可以描绘虽为浊酒却丝毫不减情致意趣的心境,三则还可以体现慨叹美好不再的忧愁,等等。
悲壮者,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的是内心的沉郁;
张孝祥的“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则更多的是边关将士的悲壮!
洒脱者,李叔同《送别》的“一壶浊酒尽余环”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杨慎《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字一字读来,感受到的无不是乐观洒脱的情怀;
王之道《江城子》中“浊酒一杯从径醉,家纵远,梦中归”也满是身处异地他乡的豁达态度。
清欢者,如姜夔《摸鱼儿·向秋来》“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白石词多写闲云野鹤的生活,用语清淡,意境悠远,从此句即可略窥一斑;
张辑《好溪山》有“呼浊酒,共清欢,五弦随意弹”,以浊酒来表现生活的闲适、清淡、随意与无拘无束;
再如“浊酒三杯棋一局,对花前、时抱添丁坐”。
愁情者,如黄庭坚《点绛唇》“浊酒黄花,画檐十日无秋燕”,表达感叹年华流去的黯然之情;
刘克庄《虞美人·九日》“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将黄花和浊酒意象并用,拟人手法委婉道出心中底愁;
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千古名句;
吴潜之《沁园春》“愁无奈,且三杯浊酒,一枕酣眠”,一语直接点破,愁的无可奈何,索性浊酒畅饮,饮完酣眠去也。
浊酒是仄声,用在平声处,我们多可以用芳尊或者芳樽来代指。芳尊也是诗词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意象之一,有时芳尊也指酒杯本身。
如侯寘《水龙吟·老人寿词》中有句“莫惜芳尊屡倒。拥群仙、醉游蓬岛”;
李处全“藉草倒芳尊,衬香茵、落红千片”;
廖行之“竞把芳尊为寿,细祝遐龄难老,福禄未渠央”;
赵善括“无言独坐南斋,好唤取芳尊相对开。待醒时重醉,疏帘透月,醉时还醒,画角吹梅”。
当然,芳尊更多是用来代指酒。愁者,范成大有“谁伴芳尊,先问梅花借小春”,
蒋捷有“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
还有“断肠也、无聊情味,惟有殢芳尊”之愁,
“对景且醉芳尊”(晏几道)之相思情重,
“幽吟无伴芳尊独”、“渐照芳樽,酒中孤影”之孤单寂寞。
潇洒者,欧翁有“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之痛快诗句。
秦观词多婉转幽静,也有“且对芳尊舒一啸,不须更鼓高山调”之句。
鸿雁,自古都是入诗入词的一个重要意象。鸿雁是候鸟的一种,每年秋季南迁,这些意境已经被运用到词人的无数作品中。由于鸿雁的迁徙性,常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和羁旅之感。
诗人骚客们通过归雁来描述自己心底的种种情思,或婉转低徊,或暮年悲气,或念井思乡,每一种情感都在观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情感的倾诉口。
雁者:
一者用以代指书信,或盼信来,或惧信来,思乡怀人便在这一封简单的书信中展露出来;
二者雁过声悲,羁旅他乡,思归不能,睹雁伤情,个中滋味便一泄而下;
三者则借之表秋。
抒发羁旅之感。
如“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陈亮《浪淘沙》),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张抡《烛影摇红》),
“翁知么,有西楼过雁,暗为徘徊”(朱元夫《沁园春》);
“目断平芜无际愁,数尽征鸿点”(赵师侠《卜算子》),
“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陈亮《好事近》),
“暗蛩啾唧,征鸿嘹唳,憔悴都如许”(吴潜《青玉案》)。
更多的时候,都不需多言,只需一个雁之意象,和其他意象一搭配,沉沉心事便呼之欲出。“更何处相逢,残更听雁,落日呼鸥”(李珏《木兰花慢》),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张耒《风流子》),
“黯消凝。人老天涯,雁影沉沉”(李莱老《高阳台》),
“峭寒斗减,看旅雁、争起蒹葭”(杜龙沙《雨霖铃》),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蒋捷《贺新郎》)。
思乡怀人。
思乡怀人的时候心事万千,偏偏如许心绪无处可诉,本欲托于鸿雁欲寄,却无奈“谁知雁杳与鸿冥,自难寄丁宁”(程垓《木兰花慢》),
“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袁去华《八声甘州》),
“过尽征鸿知几许,不寄萧娘书一纸”(赵闻礼《鱼游春水》)。
于是禁不住感叹“塞雁来时空怅望,梅花开后无消息”(华岳《满江红》),
“红笺不寄相思句,人在潇湘雁回处”(向滈《青玉案》),
又有“征鸿排尽相思字,音信落谁家”(卢祖皋《乌夜啼》)的轻问。
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广为人知。如此一来,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在词中频频出现。而实际在思乡怀人之词中,这种情愫也往往是通过鸿雁做传书的信使来表示的。
且看“霜前白雁初传信,篱下黄花独有情”(姚述尧《鹧鸪天》),
“交情好在,雁书频寄云杪”(管鉴《念奴娇》),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范成大《水调歌头》),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张舜民《卖花声》)。
表达时令。雁通常秋季南迁,加之雁南归也是秋天的特景之一,所以词人也往往用见到雁南飞来表示秋季的到来。
如“送过雕梁旧燕,听到妆楼新雁”(张仲宇《如梦令·秋怀》),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袁去华《水龙吟》),
“菊净橙香霜晚,何处数声来雁”(张镃《谒金门·秋兴》),
“雁排空,渔唱晚,楚天幽”(魏庭月《水调歌头》),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赵长卿《临江仙》),
“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赵以夫《龙山会》),其中都是用雁来描写秋的。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编辑:拾一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