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太行山“铁骑士”守护温暖通道》的报道。

  1月的太行山,北风卷着碎雪扑打在瓦日铁路线上。凌晨5点,长子南站信号楼灯火通明,电子屏上跳动的车次代码,牵动着我国西煤东运的脉搏。这条横跨晋豫鲁三省的能源大动脉,春运期间日均开行重载列车超140列,每10分钟就有一列万吨列车启程,将温暖送往华东华南。

  “71503次,长子南站2道出站信号好!”

  汽笛划破晨曦,国铁郑州局的火车司机王丽军推动牵引手柄,钢铁巨龙缓缓启动。驾驶室内,他的右手始终悬在制动闸把上方,像钟表匠对待精密齿轮——前方190公里连续下坡道,需在10个关键点位精准制动,每次推闸误差不得超过0.2毫米。

  作为我国首批重载列车司机,45岁的王丽军在这条“过山车式”线路上跑了11年。他值乘的334公里区段,海拔落差达1100米,167处弯道让车头与车尾形成11层楼高差。“下坡比上坡难百倍。”他紧盯速度表解释道,“满载车厢的惯性相当于千吨巨石往下冲,闸把推早推晚都可能引发‘叠罗汉’。”

  -12℃的长子南站列检作业场,32岁的检车员李金勇跪趴在钢轨旁,撬棍与闸瓦碰撞声清脆作响。这个春运,他所在的班组每天要为万吨列车更换300多块刹车片。气温-12℃,寒风刺骨。

  “重载列车下坡刹车频次是普通列车的3倍。”李金勇呵着白气说。过去人工巡检,检车员需用检点锤敲击数千个螺栓,如今他身旁多了位“钢铁搭档”——灰黄相间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用高清摄像头扫描车底,机械臂上的红外测温仪实时回传数据。“这家伙5分钟能查40节车厢,风雪天也不‘眨眼’。”

  寒风中,李金勇的护目镜结了冰晶。记者跟着他体验了20分钟检车作业:弯腰钻车底、踮脚查闸瓦、侧身量轮缘,20公斤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春运这一个月,我们班组走了差不多绕地球两圈的步数。”他跺着冻麻的双脚笑道。

  深夜11点,站场西头亮起晃动的头灯。29岁的列尾作业员吴志恒背着4台列尾主机疾行,26斤重的设备在他肩头“哐当”作响。这些被称为列车“黑匣子”的装置,需在10分钟内与车次精准配对,实时监测1600米长列车的尾部风压。

  “赶上高峰期,要在19条股道间‘折返跑’。”吴志恒喘着粗气说。他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记录:春运期间日均步行3.5万步,最忙一夜摘装35台设备。

  在设备检测室,记者见到了最新投用的双模列尾主机。“它们能在-40℃极寒中工作,定位精度比上一代提升90%。”技术员杨帆正在给设备充电,墙上的春运值班表密密麻麻画着红圈,“我们多抢一分钟,电厂就多烧一天暖”。

  为确保瓦日铁路安全畅通,来自国铁郑州局的近千名铁路职工就像太行山“铁骑士”一样,穿梭在太行山间,用心守护这条温暖通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