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独生男,没对象,过年在厨房肩膀头子抡圆了做一桌子菜。”



“东北独生女,不到中午不起,躺着库库玩手机。”



这家庭地位一对比,结果不言而喻。



就在全网还在羡慕“江浙沪独生女”的时候,有不少人,已经悄悄许下心愿,下辈子投胎当东北独生女。

为啥?因为她们太幸福了。

有多幸福呢?简言之:要啥给啥,受尽宠爱。



“全家人只爱我一个”是绝大多数东北独生女的心声和现状。

由于东北地区的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得最彻底,她们因此得天独厚坐享全家宠爱。

不同于南方地区讲究族谱和祠堂,东北人只看户口本,每家只有一个娃,不宠她宠谁?

有网友更是做出精辟总结:

“东北独生女,从小是公主,结婚是女王,老了是太后。世上的风雨,由家里为她全力遮挡在外。”

并且,这里的“东北独生女”,和出身大多大富大贵的江浙沪独生女不同。

东北独生女幸福的精髓,是“不比吃不比穿,酸菜鸡蛋酱也能摆成brunch”的松弛与底气。

尤其在如今,不少中产独女还在用下午茶和奢侈品包包堆砌生活的时候,东北独生女早已依靠东北天然的自然资源,创造出配套齐全的千金生活——

冬天去雪山上滑雪,夏天去骑马围猎,就连城市中产从山姆里贵价买来的莓果,在东北都是随处可见的大集货。



从小目睹家里的年猪是一头头地买,冬菜是一缸缸地囤。

即便每个东北独生女家庭条件不一样,但是东北父母会尽己所能,给宝贝闺女顶配的生活。

“从小就把黄金链子和小金锁给女儿挂在脖子上,几万块的貂也在女儿成年后安排上。”

加上自小有求必应,导致“没有匮乏感”成为她们的标签之一。



东北独生女不仅享受着家中长辈的宠爱,也有着爸妈全方位的支持,以及精神上完全的肯定。

就比如备受年轻人诟病的“催婚”,东北的父母大多不在催婚行列。

在别地区的父母为女儿“还不嫁”或“嫁不出”而担忧时,东北的父母早已提前为女儿安排好后路。

90后哈尔滨独生女小周,还没开始谈婚论嫁,爸妈已经给她买了套房,说是怕以后吵架没有地方去。

“一旦我受了委屈,眼泪还没流到下巴,爸妈就已经赶到了。”



不少有相同经历的网友表示,在外打拼的东北独生女回到家乡,第一个迎接你的,一定是超人老爸。

接过行李的第一句话,也是惊人的统一:“你妈在家给你做饭呢。”

即使年岁渐长,和爸妈已经没那么多共同话题,东北父母仍会在女儿每次回家后,不厌其烦地像小时候那样,哄着她说话。

甚至出门溜达还要跟着,不然就商量着时间接送。



在东北爸妈眼里,无论10、20、30,还是40、50,女儿人均小宝宝。

而东北父母,人均付出型人格。

“厨房是不用女儿进的,家务是不需要她做的”;

“宝贝女儿想要啥说一声,爸妈立马配送到手边”;

“要问今天吃啥菜?闺女点啥就吃啥”。

“别亏待了自己”,是东北父母常挂嘴边的叮嘱;“大大方方”的,是她们为数不多的教育重点。

所以,东北独生女虽然受宠,却并非娇生惯养,相反,她们在探索世界方面,有更深的广度和宽度。



可能会有人好奇,为什么东北独生女,有这么好的人生条件?

这与东北黑土地的地域特点和人文背景分不开。

首先,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东北地区的“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得最彻底。所以放眼全国,东北的独生率最高。

不仅如此,东北的性别观念更为开放,鲜少有“重男轻女”思想,更多推崇“男女平等”。

从东北夫妻的高离婚率,可以佐证这一论点。



虽然“凑合过呗,还能离咋的?”这句知名台词,出自东北夫妻白云和黑土。

但这已然和有赵本山的春晚一起,成为“时代眼泪”。

1978年,中国粗离婚率仅为0.18‰,而到2024年,这个数据变成了4‰,增长了十几倍不止。

而比中国离婚率跑得更快的,是东三省的离婚率。



有人形容,在东北的民政局门口,如果有十对新结婚,就有七对夫妻离婚。

高离婚率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也侧面印证,东北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

另外,东北是老工业园区。东北的女性一直被灌输,要和男性一起建设国家的理念,无论男女受教育程度都高,从不会有坐吃山空的念头。不论性别,都想着自食其力,给家族争气。

还有一点很容易让人忽略,就是东北的独生子女父母那一辈,就活得很通透。

他们吃过工厂的大锅饭,也经历过下海创业的艰难。

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值得闯荡,也认同东北黑土养人,自己不拧巴,也不会把焦虑投射在下一代身上。

从不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遗憾的工具人,在他们眼里,孩子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好好学习,养活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这些都是东北父母对掌上明珠的叮嘱。

无数东北独生女生活的样本表明,底气也可以无关物质,父母给的爱就是最大的底气。

这种底气,不只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享受,还是生活中落到细微处的关爱。

当我们讨论某种人设标签时,其实反映的是群体期待。

“东北独生女”,承载着现下独立女性群体的诉求。



父母的宠爱,投射情感的支持、安全感的包裹;父母的理解,投射心灵的慰藉、精神的鼓励。

只不过,东北独生女固然让人羡慕,但“投胎首选”这样的话,终归只能当作是玩笑。

如果没有这样的原生家庭条件,与其羡慕别人,不如主动创造条件,自己给自己富足的爱,再把爱浇灌给下一代。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实验室《投胎的顶配,为什么变成了东北独生女》;

2.知著网《新晋“投胎顶配”东北独生女:受宠且独立,藏不住“花木兰困境”》

作者:芙云上
编辑: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