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的周勤豫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孩子。

7岁那年他到父母工作的厂区玩。

一些工人管他叫“小上海”,意思是“从上海抱来的孩子”。

小小年纪的周勤豫隐约明白了什么,但他没有去问父母。

这么多年来,全家人把这件事藏在心里,当做没有发生过。



周勤豫、

原本周勤豫不想去追究这件事。

但别人多次提起曾经在外面遇到过和周勤豫长得很像的人。

直到有一天,周勤豫从女儿口中听到了同样的话。

女儿说,在校门口看到一个卖鱼的小贩,和周勤豫长得一模一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周勤豫的寻亲路

周勤豫出生于1957年。

早年间,他进入郑州某汽配公司工作。

1998年,公司效益不好,周勤豫只能提前退休。

人到中年突然赋闲,周勤豫对自己身世的好奇心突然蠢蠢欲动。



周勤豫

但是他一时半会不知道从何下手,寻亲的渴望压在心头。

2002年,他从河南商报上看到郑州有一个民间的寻亲组织

组织里都是和他一样从小被收养的人,想要找回自己的亲人。

当时他们正要组织一次去上海寻亲的活动。

之后周勤豫联系寻亲组织的杨姐,向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身世。

杨姐答应他,如果有类似的家庭会帮他留意。



杨姐

那次去上海寻亲,杨姐真的给周勤豫带来了好消息。

浙江宜兴市一个姓杨的家庭,将一名1957年生的男孩送到了上海。

那个男孩的各方面情况和周勤豫都非常符合。

周勤豫立刻和宜兴的杨家人取得联系。

他写了一封信,信里附上了自己的照片。



杨家人都说周勤豫和自家人长得很像。

于是周勤豫连夜买了火车票前往宜兴。

双方很快见了面,彼此打量的时候,都以为是找到了亲人。

杨家大哥看到他,眼泪就掉下来了。

当年由于自然灾害,家里揭不开锅,将3岁的弟弟送走了

连杨家老太太都说周勤豫长得像她。



周勤豫虽然激动,但还是细心地提出做一次亲子鉴定。

他们来到鉴定中心,将血液样本交给了主任李晓文。

一周后结果出来,却发现周勤豫和杨老太太并不是母子。

二人的血样有8个位点不符,排除了亲属关系。

“周勤豫很失落,也不愿意相信,他来找我确认过很多次。”



李晓文主任说。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原本都以为八九不离十,结果因为一纸报告破灭了。

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周勤豫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令人悲伤的结果。



身世之谜,命运般的相遇

就在这时,周勤豫从老街坊孙良圃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孙良圃老人以前住在周勤豫家附近。

周勤豫小时候,孙良圃常常来逗他玩。

周勤豫第一次寻亲后不久,孙良圃生病了,他前去看望。



此时已经70多岁的孙良圃说出了一个藏了几十年的秘密。

47年前,周勤豫刚出生3个月。

孙良圃的同事将还是婴儿的周勤豫从上海抱来了洛阳抚养。

但是8个月之后,同事家里出了变故,无力再养他。

孙良圃出面牵线,将周勤豫送到了现在的养母家。

“从上海抱到洛阳,又从洛阳到了郑州。”

孙良圃说。



人到中年的周勤豫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突然涕泗横流。

都四十多岁了才听说自己的身世,是不是太晚了?

此时的周勤豫知道自己是1岁之前从洛阳到了郑州。

宜兴杨家的孩子是3岁时送出,两个孩子身世根本对不上。

DNA检验的结果确实没有错。

但因为孙良圃年纪不小了,也早就不在洛阳生活。



周勤豫

当初的细节已经不可考,无法追根溯源。

周勤豫又失去了寻亲的希望。

2004年,刚刚经历了寻亲打击的周勤豫很失落。

他漫无目的地在路上逛,逛到了郑州西路站花鸟市场。

经过一家卖观赏鱼的摊子,老板突然站起来冲着他喊:“老李?”

周勤豫闻声回头,看到一张十分陌生的脸。



周勤豫

“认错人了吧?”周勤豫下意识回道。

对方却瞪着眼睛很是惊讶。

两人确认过之后,发现确实是认错人了。

但是卖鱼的老板还是惊异万分:

“太像了太像了!”

原来老板口中的老李是他多年好友,在他隔壁卖了好几年鱼。

老板说,他一见到周勤豫就以为是那位朋友。



周勤豫

他们俩长得像双胞胎一样。

热心的老板让周勤豫一定要留下手机号码。

说是要让周勤豫和他的朋友老李见个面。

周勤豫一直想寻找亲人,心里还是留存着一丝希望。

而且周勤豫的女儿曾经在他面前说起过。

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个卖鱼的人和他长得一样。



周勤豫

好奇的周勤豫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不久后,真的有人给周勤豫来了电话。

他们简单聊了聊,然后约在天成市场见面。

第二天一早,周勤豫来到了约定的地点。

四下看了一圈,没有看到卖鱼的人。



周勤豫

就在这时,一辆送货汽车驶离,露出车后的人来。

周勤豫看着对方,一时之间愣住了。

原来不是旁人的错觉,他们俩真的很像,就像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极度相似的两人,鱼贩李保国

差不多的身高,一样的双眼皮大眼睛。

甚至连声量和声线都差不多。

乍一看,两人有差别。

比如脸上的皱纹分布和肌肉走向有些不同。



周勤豫和李保国

但是仔细看的话,二人的五官非常像。

他们都有长长的耳垂,甚至左耳后都有一个瘊子。

周勤豫上一次寻亲,也是觉得自己和杨家人很像。

但是根本没有像到这种程度。

两人坐下来聊了聊,竟然发现了更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1957年出生,都是现在的父母抱养的。

两人的眼睛都近视800度。



周勤豫和李保国

他们又拿出了从小到大的照片比对。

20来岁时,他们照片中的神态和体型很像,一不小心就会认错。

而再往前翻,翻到幼年的照片时更令人震惊。

小时候的他们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他们此时心中已经有了怀疑,难道二人是双胞胎?



等二人拿出身份证一看,又有些疑惑。

身份证上的日期并不是同一天,相差了1个月。

事情再次离奇起来,不是双胞胎怎么会这么相似呢?

和周勤豫见面的人名叫李保国,下岗之前在木材公司工作。

李保国三十多岁时,组建了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孩子。



周勤豫和李保国

这时李保国的母亲告诉他,他是抱养来的。

“我母亲说,我如今知道养孩子的辛苦,可以知道了。”

李保国说。

但抱养的地点和时间等细节母亲并没有告诉他。

李保国虽然不是养父母的亲儿子,但是他们对他就像亲儿子一般。

他是家中独子,养父母给了他全部的爱,他也很孝顺养父母。



后来养父过世了,李保国就把养母接来一起住。

一家人都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李保国下岗之后,就卖起了观赏鱼。

恰巧的是,他的鱼摊就在周勤豫女儿的学校不远。

一开始他的朋友说在外遇到了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人。

对方给李保国留了联系方式,李保国还以为是他的亲人来找他了。

结果一个电话打过去,却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一见面看到一个和自己那么像的人,李保国的心情不可避免地激动起来。

“当时热泪盈眶了,47年都没见过,相见恨晚一样。”

李保国说。

周勤豫也是如此。

两人面对面站着,看着和自己那么像的脸,都觉得很亲切。



周勤豫和李保国

47年从未相见,一见面就有亲切感。

难道他们真有血缘关系?



身世之谜,DNA鉴定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二人那段时间常常碰面。

周勤豫只知道自己是从上海到了洛阳,又从洛阳到了郑州。

因为多次“转手”,又经过街坊牵线。

所以周勤豫的养母对他的身世也不是很了解。



周勤豫

而李保国从来没有寻找过亲人,掌握的资料就更少了。

他们了解到可以去到派出所查询户籍迁移证,于是两人一起来到派出所求助民警。

资料显示,周勤豫曾经到洛阳“中转”才来的郑州。

因此,派出所根本没有存他的档案资料。

李保国的迁移证倒是还在。

民警从厚厚的纸质资料中翻出一张发黄的纸。



周勤豫和李保国

上面显示李保国是1957年8月从江苏崇明迁到河南郑州的。

江苏崇明正是如今的上海崇明区。

两人都是从上海被人抱养走的,这对“兄弟俩”来说是好消息。

但是周勤豫的来历只是人为口述,无法确定他是否来自崇明区。

如今周勤豫的身世线索缺失,查询不到身份相关具体的证据。

一时之间也无法确认二人是否有关联。

周勤豫和李保国一商量,干脆去验个血型。



周勤豫和李保国

当时根据遗传规律,可用血清法进行亲权鉴定。

检测结果一出,两人连血型是一样,都是B型。

虽然有太多的巧合让他们觉得八九不离十。

但是周勤豫第一次寻亲也是这样想的,最后结果出来却令人失望。

他们需要更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们就是兄弟。

在档案不全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证明二人是兄弟呢?

他们想到可以做一次DNA鉴定。



周勤豫和李保国一同去医院咨询,却被告知做不了。

当时的技术有限,一般都是鉴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确认是否是同胞兄弟的鉴定还没有做过。

两人没有放弃,转而去联系司法鉴定中心。

巧合的是,这次他们联系到的人又是李晓文主任。

也就是上一次给周勤豫做DNA鉴定的李主任



当地还没有做过双胞胎的检验,这次对李主任来说也是个挑战。

常规的亲子鉴定,用的是STR技术,可以通过常染色体上的位点来判定结果。

按照规律,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于是周勤豫和李保国各自采了血,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多次确定结果

按照常规情况,检测结果一周就可以拿到。

可是二人等了快一个月都没有动静,曾经寻亲失败的周勤豫有些心慌。

他怕像上一次那样,以为是亲人却空欢喜一场。

为什么鉴定结果这么久还没有出呢?



李主任

其实二人采血后一星期就出结果了。

李主任用了常用鉴定方法,做了24个常染色体位点。

没想到两人24个位点的检测结果全都一致!

这意味着两人的基因完全一样,符合同卵双胞胎的特点。

但她迟迟不敢下结论。

在路上偶然遇到的人,正好是自己的双胞胎兄弟?



周勤豫

这概率太小了。

李主任秉持着严谨的原则,又测了不同的8个位点。

结果还是完全一致。

鉴定中心不敢轻易公布,怕造成乌龙。

万一检测时不小心拿了同一个人的血液进行检测呢?

于是他们叫周勤豫和李保国再来抽一次血。

这次李主任又抽取了9个位点,结果仍是完全相同。



李主任

李主任突然又想到了一种可能。

会不会在抽血的时候就拿错了?

时间过去一个月,李主任让二人再次到医院采血。

这次她亲自看着抽血过程,确认血样不可能弄错。

然后又一次做了检测。

“世界上可能确实有这样的巧合吧,他们真的是双胞胎。”

最后一次检测又抽取了9个位点,还是一模一样。



李主任

李主任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鉴定她格外严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她知道周勤豫寻亲的事,也曾给他做过DNA鉴定。

李主任怕周勤豫再次失望,又怕搞错了结果让他空欢喜。

而且两人的事情上了报纸,当地所有人都很关注结果。



周勤豫和李保国

她才会这样测了一次又一次。

确认结果之后,李主任也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结语

在漫长的一个月等待中,周勤豫和李保国都很不安。

二人说好了,即使他们没有血缘,以后也以兄弟相称。

可没想到,惊喜来得这么突然。



周勤豫和李保国

一个月后,李主任通知他们,确定二人为双胞胎兄弟。

兄弟两人得知这个结果后喜极而泣。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这对从未见面的弃婴双胞胎,分离了半个世纪。

兜兜转转来到了同一个城市生活。

二人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了。



周勤豫和李保国

现如今,科技不断发展。

公安的档案系统和DNA检测技术都在进步完善。

这对兄弟寻亲路上踩的坑在后来都尽量被填补上。

像他们这样失散的亲人能够更快地找到对方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