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未过,大年初四,就已有一批年轻人提前结束了假期,悄悄返回了城市。对此,他们坦言,在家既难以扮演体面的大人,也享受不了做孩子的幸福。

对父母而言,他们永远是孩子,生活作息、家庭地位都要像小孩一样被管教。睡懒觉、不吃早饭、不帮忙做家务,这些小事都能引来一顿批评。而对外,他们又被期待像个大人,懂得人情世故,事业有成,婚恋问题也要提上日程。亲戚问询时,还得能说会道,给父母长脸。

我那28岁的侄女吐槽说,回乡过年就像是角色扮演,还不如回城里的出租屋,能挣钱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她甚至称,过度思乡是弱者的行为,她已经学会了在外独立,尽管偶尔也会感到孤独。


我对此感同深受,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结婚生子后,因距离远,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在那个被催婚、催生,与父母一言不和就剑拔弩张的年纪,我也曾选择逃离。

故乡,是那个你离开了会想念,但回去了就会受伤的地方。

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有些家,甚至是东亚小孩隐秘的创伤。当你想要前进两步时,回家却会让你后退一步。父母的质疑、自我衰败,会让你对前进的欣喜产生怀疑和内疚。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分离课题,快三十岁了还未完成。

于是,他们在外扮演大人时感到进步的欣喜,回家时却生出“不孝”的内在感受。这种失望性的情感隔离,让人感觉快乐变化无常,任何亲密关系都会结束。

后来,我们学会了藏,学会了角色扮演。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平静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审判。我们知道,留在家乡的人与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叙事。只要我们不掉入他们的评价系统,他们的目光与话语就修剪不了我们。

在陌生的城市扎根越深,我们越能置身事外,跳脱环境,看到人性与现实的真相。物质越充沛,你得到的善意越多。人要往高处走,资源越多的地方,机会就越多。

我侄女虽然年轻,但我想她已经隐隐觉察到,未来的一代又一代,注定都是家乡的叛徒。我们这一代之后,只会在自己奋斗的城市安家生活,和故乡的关系,会越来越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年初四,那些“不孝”子女已经连夜返城,他们选择在自己奋斗的城市寻找归属感。

老家对他们来说,已经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