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有多少种方式?歙县北岸镇瞻淇村燃起璀璨鱼灯,走出乡村舞步。这是小乡村里的大阵仗。

春节前夕,瞻淇村的街巷里飘着墨酥的芝麻香,孩子们擎着五彩的小鱼灯,村口祠堂里的大鱼灯在暮色中红彤彤地映照着半边天。瞻淇鱼灯队一行6条“鱼”、12名队员,整装待发。领头的队员吆喝起来,一阵欢呼声之后,便是鱼灯“鱼贯而出”的场景。

开路的锣鼓震耳欲聋,随行的人们一路小跑!从祠堂到巷子,在这条乡亲们熟悉的小路上,精美而又绚丽的鱼灯已然让观者欢呼雀跃。但是,对于队员们来说,精彩表演才刚刚开始。鱼灯巡游是否精彩?自信是自己给的。一“鱼”一组,一前一后,队员举着大鱼,以交叉步伐、左右侧身前行,这是舞步;鱼儿在巷子里腾挪闪转,那是斗鱼。游弋、转圈、打滚、跳龙门,一拨接一拨地表演,大人、孩子、本地人、外地人,沉浸式体验拉满。“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背,平安富贵;摸摸鱼尾,顺风顺水!”队员们边舞边吆喝,观众们享受着鱼灯巡游的祝福,感受着鱼灯文化的底蕴。

郑冬皎是本次鱼灯队伍中的“鱼头”。他技艺娴熟,在网络平台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瞻淇鱼灯推广达人,他解释说:“独特的步伐就是要营造出鱼儿游动的效果。”过去,“鱼头”大多由村里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当起了“鱼头”,是表演者,也是组织者、推广者。“鱼尾”的汪智航,是此行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瞻淇村是他的老家,当天他随父母回乡参加热闹非凡的鱼灯巡游表演,表演结束后,一家人返回城市。鱼灯队伍巡游至终点,已经在那儿守候着的李月花是参与本次表演的两位女性之一,她和同伴将参加鱼灯退场的仪式。

几百年来,这是瞻淇村里一代代村民都愿意参与的活动。中国人对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凝结成一种具象化的共同认知和集体表达,并在新时代展现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和文明乡风的精气神。

村口祠堂往前走不远处,就是瞻淇鱼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4岁的汪观海的作坊。鱼灯的制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扎骨架、蒙布、勾线、画图、上色、装灯,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走进里屋,只见两位村民正在一张铺展开的画布上为鱼儿上色:红得明亮、绿得青翠。从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巡游红色锦鲤。过了正月十五,还有鱼灯巡游吗?当然,青鱼来了。“青鱼青青,代表大地回春、四季如春。”汪观海说。如此,一年的美好愿景都融入这一条条鱼中了。

与汪观海家为邻,29岁的汪宇昉201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开设了一间工作室。春节源远流长的历史、口耳相传的民间神话、存在于祖辈回忆中的年俗,是需要继承的传统。但面对传统,他也有新的想法。从传统手工艺品到文创产品,他尝试体现更多创意;从村头这条街巷到走出村落,他关注更多应用场景。“春节期间,是瞻淇村的旅游旺季,我们设计的新作品春节上线。”汪宇昉说。

歙县传统村落的鱼灯出游,寄托了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也寄托了老百姓敬天地、祭祖先、祈福泽的美好愿望。鱼灯是歙县非遗民俗项目的代表,是当地传承最悠久,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徽州年俗之一。回村子的青年人,走出村子的鱼灯,两者遥相呼应。传承数百年之久的故事,在当下已经不满足于成为“家乡特产”与“春节限定”,鱼灯,舞向了天南海北,舞出了一年四季,已经成为歙县独特的非遗和文化IP。围绕这个IP的乡愁、色彩、味道,是村民们溢于言表的日常,而他们,也在用双手创造更多精彩的日常。

来源:安徽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