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航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成安县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年,他对农村很有感情,对农民兄弟也很有感情,他的儿子杨方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了农村对象,杨启航不但不反对,他还说农村人朴实,他支持儿子和农村姑娘恋爱结婚。
讲述杨启航大哥会见准亲家遭遇的尴尬场面之前,先说一下他下乡插队落户和回城后的生活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生,杨启航是1969年3月中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天津到河北省邯郸地区插队落户的,当年杨启航还不满十六周岁,一起插队落户的十几名同学,杨启航的年龄最小,也数他长得瘦小。就是因为他年龄小身体弱,乡亲们和同学们没少关照他,下乡插队的第二年秋天,大队书记就安排他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
到了1974年秋后,邯钢开始优先在插队知青中招工,因为邯钢的工作又累又脏,女生都不愿去邯钢工作。听说去邯钢工作能转成非农户口,是正式工人待遇,月月都能开工资,杨启航就填写了招工审批表,结果负责招工的人员嫌他身体瘦小,就杨启航一人被退了回来。
那次招工没被录用对杨启航的打击挺大,以后再有招工的机会,杨启航也不去报名了,他说当民办教师也不错,他渐渐喜欢上了教书这个职业。
直到1979年春天,国家出台了新政策,插队知青可以返回原籍了,杨启航才办理好回城手续,回到了天津。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都堵在教室门口,不让杨启航走,杨启航是哭着离开学校的。
回到天津后,杨启航被安置到天津纺织机械厂当了工人,1985年和本单位的一名质检员结为夫妻,那年杨启航三十一岁。到了1994年,杨启航的爱人才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中年得子,杨启航喜极而泣。
1995年冬季,杨启航和他妻子双双下岗。下岗后,杨启航的妻子在家照看孩子,杨启航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靠捡废品收废品维持生计。
图片来源网络
收了三年废品,杨启航摸索出了经验,他借钱租下郊区一个废弃的工厂大院,办理了营业执照,从事废旧物质回收,刚开始叫废品收购站,第三年就更名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了。
五年后,杨启航筹资买下了那个废弃的工厂,继续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还购买设备,从事塑料颗粒加工。后来,杨启航又跟朋友合资办起了包装纸箱厂,产业逐步扩大,利润也越来越大。成了大老板,杨启航还是和以前一样低调,去哪都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别人都以为他是收破烂的。
2014年,杨启航的儿子杨方明考上了天津大学,杨启航特别高兴,当年杨启航的理想就是考大学,可他初中毕业时,正处在动荡的年代,那时取消了高考,杨启航的大学梦也就化成了泡影。恢复高考后,杨启航连续两年报考都落榜了,他也就彻底死心了。时隔多年,儿子替他圆了大学梦,他能不高兴吗?
杨方明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杨方明和他的同学刘惠玲相爱了。刘惠玲长得挺秀气也很机灵,只是她家是沧州农村的,她担心杨方明的父母会嫌弃她是农村孩子。
研三上学期的一个星期天,杨方明把刘惠玲带回了家。当着杨方明父母的面,刘惠玲说明了自己家的情况,她说她是农村孩子,父母在农村种大棚。杨启航笑着说道:“农村好啊,农村孩子朴实善良,我也在农村插队落户当了十年农民。我家条件也不好,只好你俩情投意合,我和方明妈妈都没意见。”“伯父伯母,我看中的是方明这个人,家庭条件好赖我都不在乎。我俩马上就要毕业了,工作单位基本也确定下来了,以后我俩都好好工作,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刘惠玲笑着说道。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这样,杨方明和刘惠玲的恋爱关系就算是确定了。那时杨启航一家还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旧房子离工厂近,他们也就没搬新家。刘惠玲也听杨方明说过,他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靠收废品为生。
毕业后,杨方明和刘惠玲都有了满意的工作,杨启航就为儿子购买了婚房,为儿子的婚礼提前做准备。
那期间正赶上新冠疫情肆虐,刘惠玲一直也没能带着杨方明回家见父母。
2023年五一放假期间,刘惠玲带着杨方明回沧州见了父母。当刘惠玲的父母得知杨方明的父母是下岗工人,靠收废品为生时,他们都不同意这门婚事。刘惠玲的父亲当着刘惠玲和杨方明的面说:“惠玲,我和你妈省吃俭用供你读完了研究生,就是希望你以后能在城里找个条件好的婆家,咱家现在种大棚,一年收入一二十万,你咋能找一个收破烂的婆家……”
看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刘惠玲和杨方明当天就返回了天津。回天津时,刘惠玲很坚决对他父母说:“爸、妈,这辈子我就认准杨方明这个人了,非他不嫁,他父母收废品我不嫌,你们看着办吧。”
一拖就是一年多,到了2024年国庆节前夕,刘惠玲的父母才同意了这门婚事,并提出让杨方明的父母去河北刘惠玲家商议订婚事宜。
2024年10月2日,杨启航夫妻俩和儿子杨方明带着天津特产和烟酒礼品,乘车来到了沧州,然后又乘坐出租车来到了刘惠玲家,刘惠玲的父母在镇上的饭店热情款待了杨启航一家三口,还叫上村支书和村主任作陪。
图片来源网络
吃过午饭,刘惠玲的父母开始跟杨启航夫妻俩商议订婚细节。刘惠玲的父亲对杨启航夫妻俩说:“你家条件不好,靠收废品供出一个研究生也确实不容易,订婚礼金咱就取个中间数,十八万八千元,但必须是现金。烟酒和其他礼盒,也要按我们这的风俗,烟酒好赖我们不计较,但你们要考虑一下我们的脸面,别让我们太没面子就行,毕竟我闺女也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工作也很体面。再就是五金一钻,人家有的咱必须有……”
听了刘惠玲父母的话,杨启航愣怔了半天,苦笑着说:“我们尽力!一定尽力!只是礼金能不能存在卡上?带大量现金也不太方便吧啊。”“我们这都兴现金,存到银行卡上别人也不知道多少钱啊?还有,订婚那天,你们就别坐出租车了,哪怕在你们天津租车行租一辆车,一天也花不了多少钱,现在我们农村家家都有车,你们怎么也不能让我家太难堪了吧。”刘惠玲的父亲一边说一边斜视着杨启航夫妻俩。
站在旁边的刘惠玲看杨方明父亲的脸色不好看了,就对她父亲说:“爸,也就订个婚,哪来的这么多要求?银行卡和现金有啥区别……”“这是咱这的风俗,入乡就得随俗。你表妹也刚订婚,人家彩礼是二十五万八,外加一辆BM越野车,两厢maotai 。你比她学历高,长相也好,咱差啥呀……”刘惠玲的父亲说完,狠狠瞪了刘惠玲一眼。
杨启航夫妻俩都觉得很尴尬,都没再说什么。刘惠玲也觉得他父亲有点过了,默默躲到了一边。
当天虽然敲定了彩礼数额和定亲的细节,可并没有确定订婚的日期。刘惠玲的父亲因为喝了酒不能开车,他就让一位朋友开车把杨启明一家三口送到了沧州车站,刘惠玲也跟着来到了沧州车站。
回到天津后,杨方明看他父母不太高兴,就笑着说:“爸、妈,咱不跟惠玲他爸一般见识,惠玲跟她父母不一样,她啥要求都没有,还一个劲说不好意思”“方明,我实话告诉你,刘惠玲要是跟她父母一样,这门亲事我和你妈绝不会答应!谁规定了彩礼就得拿现金,还让咱租车给他家撑门面,话里话外明显就是嫌咱家穷,我印象中的农民都很淳朴善良,还真没见过这样爱显摆好面子的人家。”
直到现在,杨方明和刘惠玲的订婚仪式还没举行,杨启航一直在纠结,他的意见是订婚那天就不带现金,刘惠玲的父母必须让步。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刘惠玲的父母不但不让步,还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话,杨启明原本就是个爱较真的人,他说要不是考虑到两个孩子真心相爱,他非逼迫刘惠玲的父母作出让步不可,否则就重新考虑这门亲事。
图片来源网络
杨启航有必要较这个真吗?刘惠玲的父母这样要求过不过分?订婚彩礼必须携带现金吗?事已至此,这门亲事到底该何去何从?请求朋友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说一说你们当地的订婚习俗。谢谢大家!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杨启航老板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