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的起源,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就是“大爆炸宇宙论”,该理论认为,宇宙的起点是一种极其致密、温度极高的状态,这也被称为“奇点”,在大约138亿年前,“奇点”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爆发(也就是所谓的“大爆炸”),在此之后,宇宙开始不断地膨胀,随着时间推移,物质逐渐冷却、稀释,逐渐演化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这样的观点很容易会令人产生困惑,既然说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那此之前,比如说在139亿年前,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多年来的观测数据表明,宇宙其实正处于一种持续膨胀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宇宙的物质密度越来越稀疏,温度也越来越低,所以一个合理的思路就是,如果我们将时间回溯,就像是将一部影片倒着放一样,那么宇宙就是一种持续收缩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倒流”,宇宙的密度和温度也会不断增加。
实际上,这正是“大爆炸宇宙论”探索宇宙起源的重要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利用已知的观测数据以及相应的理论模型对宇宙不断地进行时间回溯,结果表明,当回溯到大约138亿年前的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时,宇宙的密度和温度就提高到了现有的任何理论都无法描述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其实就是“奇点”。
也就是说,“大爆炸宇宙论”中的“奇点”,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位于空间中的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点”,而是描述的宇宙的一种状态,由于这种状态已经超出了现有任何理论能够描述的范围,因此继续进行时间回溯也就没有了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奇点”才被认为是宇宙的起点。
由此可见,对于“在139亿年前,又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目前并不能进行严谨的解释,最多也就只能给出一些合理的猜测。
例如有观点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所有的一切可能都处于充斥着量子涨落的混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现代物理学的时空结构并不存在,经典因果律也完全失效,所有物理量都处于概率叠加的量子态,我们熟悉的能量、物质、空间等等都不存在,也就没有了时间,所以并不存在“139亿年前”这个概念。
也有观点认为,宇宙可能是处于一种不断循环的状态,即:每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会因为引力的作用重新收缩,直到回到“奇点”状态,这个“奇点”就是当前宇宙的终结,而在这个时刻之后,新的“大爆炸”又会再次发生,进而演化成一个新的宇宙,如此循环往复,因此139亿年前,可以认为是上一个宇宙的终结阶段。
还有观点认为,宇宙并非从某个特定的时刻开始,而是一直存在的。根据这一理论,宇宙的膨胀并不是因为“大爆炸”发生后宇宙开始膨胀,而是因为我们所在的观察方式可能存在某些误解,实际上,宇宙可能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没有任何“诞生”或“结束”的时刻。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所谓的宇宙膨胀,可能只是某种未知机制给我们造成的错觉。也就是说,宇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能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大爆炸”,而如果从这个角度看,139亿年前可能就依然是现在的宇宙,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或阶段。
此外,还有一种的观点认为,除了我们所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着无数个平行宇宙,它们都是独立的实体,具有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常数和法则,其结构和演化过程可能与我们所处的宇宙相似,也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能具备与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形式。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据此可以推测出,在139亿年前,虽然我们所处的宇宙还没有出现,但在那个时候,依然存在着其他的宇宙。
综上所述,“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这样的说法,只是基于现有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推算出的一个理论极限,超过这个范围,科学家最多也就只给出一些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的猜测,至于哪种最终为真,目前的科学认知是无法确认的,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只能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有新的发现和科技突破,进而揭开这个巨大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