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有一位91岁高龄的老太太伍丽天,她的生活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尽管每月退休金过万,手握几百万现金,她却每天只吃馒头,舍不得买5块钱的饼,饭钱不超过10元。

然而,这位看似“抠门”的老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秘密。



伍丽天退休前是上海评弹团的一名老师,她以艺术为职业,以教育为使命,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评弹文化。

退休后,她本可以安享晚年,用退休金享受生活的美好。然而,她并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将自己的退休金变成了一份份“奖学金”,用于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这一善举的缘起,源于伍丽天的一次偶然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目睹了一所山区学校的艰苦环境:“教室没有窗户、没有门。只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师……”



看到孩子们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求知若渴的眼神时,她深受触动,决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

于是,她变卖了自己在上海市区的唯一房产,一部分钱用于购置自住公寓,剩下的钱则全部捐给了江西苏山乡,用于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这所希望小学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伍丽天为了节省路费,即便是已经86岁高龄,也只舍得买最便宜的普快列车硬座票,坐了三天多才赶到学校和孩子们见面。她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温暖。



校方想以她的名字命名学校,却被她婉言谢绝,她说:“我做这些事情都是出于本心,而并非换取名利。”

伍丽天的生活简朴到了极致,她一日三餐就是馒头和简单的菜肴,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30多年来,她从未给自己买过衣服,不曾添置一件家具,身上穿的都是年轻时留下的或是路边捡来的。

每天吃馒头,舍不得买5块钱的饼,每天饭钱不超过10元,这是因为她把“退休金”变成了“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她之所以对自己这么“抠搜”,只是想多一个孩子背上新书包,多一间教室在山区拔地而起,帮大山里的孩子开启求知的旅途,拥抱更光明的未来。旁人眼中的她“自找苦吃”,而她却乐在其中。



伍丽天的善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感恩。她儿时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父亲患病早逝后,家里条件变得极其艰苦,在姨妈的帮助下,她才能读完大学,成为一名评弹老师。

从那时起,她的心底就埋下了“善”的种子,立志要帮助更多的人。16岁那年,她将“予人勿念,受人勿忘。灵魂要美,心要善”当做自己的人生自律准则,并用一生践行了门上所张贴的九个大字:“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



工作期间,伍丽天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为了将侄女培养成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她掏出父亲留给她的存折,将里面的钱全部用来供侄女留学读书。

退休后,她献身公益事业,用百万现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就是她最大的动力。她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她会继续坚持捐资助学,尽最大能力帮助更多孩子。



伍丽天一生无儿无女,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选择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她遵循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有能力、有积蓄,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幸福生活。

当最亲近的侄女不幸在地震中罹难时,她虽然身陷悲痛之中,但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公益事业的执着追求。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用爱心和行动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晚年患上肺癌后,伍丽天从未有过一丝忧虑和惧怕。她认为人固有一死,与其将钱花在成功几率渺茫的化疗上,还不如捐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因此,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守治疗,并以开朗乐观的心态面对病痛。这种良好的心态也让她的病情减缓了不少。



伍丽天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丰满和内心的富足。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这一人生哲理。

她的一生无不在追求养心、养德、养格局的境界。她的善良、感恩、坚韧和乐观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伍丽天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做一个有德行、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