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百名来沪务工劳动者“点对点”返岗(引题)
“家门口”到“厂门口”,机遇与未来同在(主题)
文汇报记者 占悦
大年初四,载有100名来自云南文山、红河来沪务工劳动者的航班顺利抵达浦东机场。他们怀揣着对新年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上海的追梦之旅。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组织一系列专机、专列、专车服务,帮助安徽、四川、湖南、河南、甘肃等劳务输出大省的务工劳动者陆续返岗。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在机场为他们送上亲切问候和新春礼包,她表示,人社部门将全面排摸企业的需求,开展精准的匹配和对接,穿针引线来做好用工的保障,帮助来沪务工人员提升就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从而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从云南到上海,城市温暖劳动者
刚下飞机后,来沪务工劳动者便坐上大巴,直接前往企业驻地。
21岁的尹国升来自云南曲靖,去年他第一次跟随舅舅来到上海,进入嘉定区乔山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从事涂装生产工作。虽然工作紧张,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尹国升说:“上海的工资比老家高,每个月能拿到6000元左右,去年我还攒下了三四万块钱。”不仅工作有干劲儿,他还利用空闲时间把驾照考了。
去年,尹国升来沪时曾为抢票头疼不已,辗转30多个小时才抵达上海。而今年,上海人社部门牵头“点对点”返岗接机,为尹国升这样的来沪务工者提供了便利,又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今年我想在上海攒钱娶媳妇。”
龚玉芬带着刚满18岁的双胞胎女儿也加入到返岗队伍中。母亲在上海从事养生行业已有多年,这次她特意把女儿带出来,希望她们能够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姐姐说:“妈妈帮我们找了一份前台的工作,我们会努力学习,找到未来的方向。”
上海启蒙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晨光表示,公司自2018年起就参与对口帮扶工作,针对云南籍员工口味偏好,企业会准备辣椒等调料,帮助他们适应上海的饮食习惯。而针对上海与云南气候差异大的问题,企业也改善宿舍条件。此外,企业还为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支持,让他们在上海感受到家的温暖。
从精准帮扶到共同育才
今年上海在以往赴劳务输出大省开展驻点招聘、组团招工的基础上,又主动跨前、进一步丰富劳务协作举措工具箱,不少区人社部门已提前赴当地开展校企合作、直播带岗、订单式培训、鼓励以老带新等活动,广泛吸纳当地劳动力来沪务工。
今年“点对点”返岗服务启动时间进一步提前,安排的批次也更多,满足了务工者的就业需求和企业节后开工的用工需求。人社部门将发挥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工作专班作用,全面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档案”,推行缺工数据静默采集,常态化匹配劳动力输出需求与用工需求,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工作。
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介绍,这些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服务业等上海的“3+6”重点产业领域。他们中许多人已在原企业接受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抵达上海后能够迅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此外,属地人社部门还将为来沪务工劳动者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和个人就业意愿,定制推荐个性化的定向培训项目,并提供培训补贴支持,助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增收、扎根上海。
徐建华表示,这种人才共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也为上海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从前期的精准帮扶到精准用工,再到如今的人才共育,这种合作模式正带来双赢。”
据悉,为全力促就业、保用工、优服务、助发展,全市各级人社部门除了做好春节期间“点对点”返岗服务外,还提前研判用工需求形势和变化,计划在春节后密集举办110多场招聘会,提供10万多个岗位,助力务工者与企业“双向奔赴”。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