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发展,依赖的不会只是某一个群体,所有人同向而行,才更有可能凝聚起改变家乡面貌的力道

近日,不少地方借助在外人士春节返乡的机会,举办回乡座谈会。而在一些地方的命名中,有的命名为“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在外优秀人士座谈会”,“成功人士”“优秀人士”等字眼格外吸引眼球。

毋庸讳言,类似座谈会邀请的对象,自然会有一定“门槛”。将对方称作“成功人士”,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受邀对象的一种礼遇。而且这种抓住关键人物的座谈会,在一些地方效果确实不错,比如前几天就有媒体报道,多地借乡贤资源招商引资,一些地方的签约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成果立竿见影。

所以,地方希望邀请这些外出打拼者回乡作贡献,由此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褒奖与赞美,用上“成功人士”之类的字眼,这种心态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成功人士”有一种特定的语义,多指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家乡”也有一种特殊的语境,这是一片充满温情、包容一切游子的故土。当这两者相嫁接,多少会让人有一些异样的观感——来自家乡的欢迎和礼遇,似乎只面向那些成功者,或多或少让人感到一丝功利的色彩。

有这样一句网络梗,“每年一到过年,城里的Lucy、Linda、Vivian、Julia回到各自的家乡,又变回了翠花、小红、丫蛋、二妮子”。家乡是每一个人的原点,有一种让人褪尽一切的魔力。在家乡的臂弯里,每个人都是本真的,也是平等的。家乡对游子的照拂,其实也无需冠以过多的修饰,只要是归来,都应当施以足够的温暖。

或许正是鉴于此,在一些地方的类似座谈会中,只把名目称为“在外人士”“在外人才”“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者”等等。这种更加平实的称呼,更能拉近距离——在家乡面前,又何须多言呢?简简单单的叫法,才更像一种来自家乡的呼唤。

某种程度上说,去掉“成功”二字更有温情,对于地方治理来说也更加全面。春节作为返乡时刻,是一次家乡难得的对外交往时刻。而对于家乡来说,需要的又何止是成功企业家的直接投资。学者的观察,务工者的流向,学生未来的人生选择,“普通人”的所思所想,何尝不需要家乡有所了解?又何尝不可以纳入家乡发展布局的蓝图之中?

事实上,近些年确实也有类似的活动颇受关注。比如一些地方为大学新生举办送行会,邀请学生们齐聚一堂,送上福袋和礼包,祝他们前程似锦;也有地方举办返乡农民工团聚活动,表达家乡的牵挂。

“在外人士座谈会”也好,“大学新生送行会”也罢,背后或许都有现实的目的,或是鼓励返乡投资,或是期待人才回流,这不难理解。但这些至少提示了一点:一个地方的发展,依赖的不会只是某一个群体,所有人同向而行,才更有可能凝聚起改变家乡面貌的力道。

春节本就是一个讲求团圆的时节,是一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齐聚家乡的时刻。在这时召开的座谈会,无论命名还是形式,都不妨更加包容、更加朴实一些,各类离乡游子都可以平等轻松地参与,这样或许能更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从这个层面说,更宽厚的家乡,更平等的姿态,更多元的参与,更真诚的态度,也许才更能涵养出一种桑梓之念,建立一种家乡与游子的连结,让每一个游子都获得精神深处的归宿,也赋予一方水土长远发展的潜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