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

杨 平

年,年年过,拜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再到如今银发飘飘,我不知拜了多少次年。拜年,拜浓了亲情友情,也拜出了快乐和幸福。

小时候过年,我最高兴的莫过于初二走亲戚拜年。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生活十分拮据。大年三十团年,正月初一过年,不过比平时吃得好点,有几片肉打打牙祭,又有些许油荤润润嘴唇。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可大不一样,我们可以在亲戚家自由自在地玩,尽情享受做客的礼遇。

去舅舅家拜年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有3个舅舅,去拜年时背上一夹背拜年礼,9把1斤重的面,3个1斤重的刀菜(大片猪肉),可送到各家却显得很微薄,我是小孩子,没有什么顾忌。来到舅舅家自然是先吃上一碗茶(面),中午吃干饭,有肉,晚上入睡前还要吃夜宵,第二天早上天未亮,早茶(面)就端在床面前,早饭和午饭之间又打上了幺台(一般是醪糟汤圆),还有左邻右舍烧的茶(面),一天五六顿吃喝,对于缺吃少穿,常常半饥半饱的农家孩子来说,简直就像生活在天堂。更加惬意的是,可以没有拘束地嬉戏玩耍。同时到舅舅家拜年的还有几个姨妈家的表弟表妹,加上舅舅家的表兄表弟,几个小孩待在一起,白天玩小皮球,晚上藏猫猫,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耍上三两天要回家了,舅舅们不仅要回礼,还要发上一两角拜年钱,小孩子哪有机会挣钱?拿到钱就像捡到了宝贝。我们小心翼翼把钱装进衣袋,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得手舞足蹈。

可是有一年拜年却让我很尴尬。那年初二给舅舅们拜了年,正月十五妈又叫我去给大舅拜大年。走拢已是傍晚时分,大舅看到我,笑着说:“这是哪个娃儿,怎么又来了?”我小孩子家,哪懂这是玩笑话。他进屋,我转头便向家里跑,舅妈看见了叫我回去,我没听,大舅听见赶忙追出来,但我已经跑远了。虽然我很爱大舅,喜欢去他家,给他拜年也是尊重他,但我也不能没有志气。回家后妈问我,我如实说了,妈说:“你大舅那是逗你的,其实他很喜欢你。天都要黑了,你还跑回来,也真硬气。不过,人嘛,也要点硬气,不然做啥事都无成。”这次拜年虽然有些不愉快,但妈对我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后来也成为我们兄弟姊妹的座右铭: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定盘星。我们勤奋读书,矢志不移,“文革”后招生制度改革,我和弟弟们都考上高一级学校,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时光流转,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参加工作进了县城,爸爸妈妈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春节拜年也不再只是走走亲戚。那时县城文化生活也匮乏,大年初一只有去爬山或逛寺庙,拜年几乎都在路上。

初一这天,早早吃了早饭,我们一家约上姐夫一家在县体育广场汇合,姐夫姐姐给爸妈拜年,侄儿侄女给我们拜年,我们给姐姐姐夫拜年,边拜年边爬山。

我们爬的山叫负戴山,俗名高山庙,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唐朝诗人杜甫来盐亭,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的著名诗句,也许高山庙的高山便是因此而得名吧。碎石铺成的公路蜿蜒曲折,像长龙般盘旋在山林中,初一这天县城里穿红着绿的人们,不约而同从体育广场旁的昙云路出发,成群结队沿着公路徒步而上,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笑意盈盈,“拜年了!拜年了!新年好!新年好”,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伴着山中叮叮咚咚的清泉流淌,不绝于耳。人们边走边用傻瓜相机拍照,记录着山林中的亭台楼阁,绚丽风光;记录着山下县城的旧貌新颜,岁月变迁;记录着人们的俊美身姿,如花笑靥。我们登上了山顶,山顶后面又是一座更高的山峰,山峰上矗立着一个高高的铁塔,那是省上建管的微波中转台,又称602台。人们爬到那里,登上近百米高的铁塔,举目四望,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振臂欢呼,声应千里之外。

我们在山上照了全家福,爸爸说,这爬山就像你们工作和学习,只要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站到你想要的高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要牢记,这也是我给你们的拜年钱!爸爸的话和妈妈的话如出一辙,让我们终身受益。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话开始普及,有了手机,后来手机智能化了,有了微信,春节拜年的时间提前了,拜年不再仅是见面才拜,大年三十晚上,当春节联欢晚会里新年钟声敲响,拜年在电话和手机里顿时煲成了一锅粥。电话、短信、微信、语音和视频从四面八方飞来,哪怕在千里之外,那一声声拜年,一声声祝福在耳畔温馨而亲切,那一张张笑脸温情脉脉,万千思念也在那一刻像春水交融,亲情友情如岩浆喷发,和着鞭炮齐鸣、烟花璀璨、万家灯火,如海如潮,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年味越来越浓,在华夏大地上发酵、澎湃,仿佛要撑破茫茫夜空。



我家的年味也很浓,女儿女婿,小孙儿给我们拜年,亲朋好友打来电话,发来短信、微信和视频,声声祝福满屋子荡漾。此时,我多么想给爸爸妈妈拜年啊,可惜他们不在了。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儿女过好年,他们节衣缩食,含辛茹苦,过年如过关。有句童谣唱道,“红萝卜,咪咪甜,娃儿想过年,大人没得钱,”他们没钱也得闯关,要给儿女一个甜蜜欢乐的年。如今我们天天在过年,而他们却享受不到。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教导,始终如一砥砺前行。我虽老了,儿孙们却在他们普通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时此刻,唯有在无尽的思念中为他们献上深情的一拜!

午夜,拜年的热潮未退,年在殷殷祝福中快乐前行,《难忘今宵》的歌声还在悠扬,整个中华大地在沸腾,我的心在沸腾,我给亲朋好友拜年,我给祖国拜年,我要拜出一个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年,年年在拜,龙辞旧岁,蛇迎新春,又一个拜年的日子快到了。在浓浓的年味中,我们翘首以盼!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平(笔名:至简、太阳树、杨桷树,四川盐亭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散文选刊》《四川工人日报》《晚霞报》《绵阳日报》《四川散文》《大中华文学》等报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