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地蜀峰468超高层建筑项目命运多舛,自2012年工程奠基以来,12年间不断经历“高度被砍”、“停工”、“转卖”、“烂尾”等传言,直至2021年底,高度达到444.3米,距离封顶近在咫尺。但此后,项目再无明显进展。
蜀峰468大厦作为原计划中的超高层地标,若不再复建,其未完成的建筑体和地块该如何再利用?“设计时讯”就这一问题向DeepSeek提问,DeepSeek基于“避免资源浪费、为城市创造新活力”的原则,回复以下具体建议及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公共空间改造
立体生态公园
方案:保留现有钢结构框架,改造为垂直绿化综合体,结合空中花园、观景平台、攀岩墙和生态农场。例如,参考纽约高线公园模式,利用连廊打造空中步道系统。
优势:提升城市绿化率,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维护成本低于商业运营。
技术点:需评估结构承重能力,采用轻量化种植系统和循环灌溉技术。
城市文化灯塔
方案:在现有基座上建造低层文化综合体(如剧场、展览馆、非遗工坊),顶部保留框架作为灯光艺术装置载体,定期举办光影秀。
案例:类似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烟囱改造,将工业遗迹转化为艺术空间。
二、产业创新载体
碳中和实验基地
方案: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将建筑改造为绿色技术试验场,如光伏幕墙、风能收集系统、碳捕捉装置等,配套建设低碳主题展馆。
政策支持:可申请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专项资金,对接“双碳”政策补贴。
数字经济孵化器
方案:打造智慧办公空间,定向引入元宇宙、AI、区块链等初创企业,利用未完工楼层设置数据中心(需强化楼板承重)。
盈利模式:政府补贴+租金分层(低楼层商业配套反哺高楼层孵化器)。
三、社会民生项目
青年人才社区
方案:改造为长租公寓+共享办公混合体,针对蓉漂青年提供低价住房,中低楼层设置创客空间、24小时自习室等。
数据支撑:成都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达24万,住房需求旺盛,需协调住建部门调整土地性质。
应急防灾综合体
方案:规划地下层为防洪物资仓库,中层设置临时安置中心,顶部加装气象监测与无人机调度平台。
必要性:成都位于地震带且夏季多暴雨,该改造可补强东部新区应急短板。
四、商业价值激活
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方案:利用现有混凝土结构打造“废墟美学”主题乐园,如密室逃脱、虚拟现实体验馆,结合蜀文化IP(三星堆、金沙遗址)开发剧情线。
创新点:通过AR技术实现未完成建筑与虚拟空间的叠加叙事。
垂直物流枢纽
方案:改造为无人机配送基站+自动化仓储中心,利用高度优势建立城市空中物流网络。
挑战:需协调民航部门开放低空空域,配套建设起降平台及AI调度系统。
五、实施路径建议
短期(1-2年):启动安全性评估与民意调研,优先推进文化公园或应急设施等公益性改造。
中期(3-5年):引入社会资本(如万科、腾讯等本土企业),通过PPP模式开发混合功能项目。
长期:结合东部新区总体规划,将地块纳入TOD开发体系,联动周边商业形成集聚效应。
关键风险提示
结构安全:需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已完成部分进行抗震、荷载等全面评估。
资金平衡:公益性项目需设计配套商业模块(如公园内嵌入轻餐饮),确保现金流。
政策适配:部分改造可能涉及容积率调整,需与自然资源局协商控规修订。
以上为DeepSeek提出的方案,旨在化解烂尾楼困局,将项目转化为成都“逆开发”(Reverse Development)的典范,为超大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