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清,这里是闵行最晚入眠的地方,还是每日最早苏醒的角落。

新春已在路上。在上海龙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车引擎的轰鸣声、搬运货品的嘈杂声、大框小篮相互撞击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将闵行的夜晚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边是人们在梦乡中安然酣睡,另一边则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里,是一座“不夜城”。


40年熬出大眼袋的“菜场界OG”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


踏入龙上市场的最深处,这里的一排摊位后面都有一个冷库。李玉之的档口占据着拐角的绝佳位置,两个宽敞的档口搭配两个冷库,在这片区域堪称规模最大的摊位之一。市场 里相熟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李。


“这个是樱桃萝卜,那个是荷兰黄瓜,旁边是奶油生菜……我这儿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品种。”老李一边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一边手指向对应的蔬菜,“今年冬天天气暖和,阳光充足,蔬菜的质量大幅提升。”

说着,他拿起一个樱桃萝卜,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意,“你瞧瞧这个萝卜,色泽多鲜亮,往年可没有这么好看。饭店用它做糖醋萝卜,特别受欢迎。”


老李家住山东临沂,与蔬菜打交道已有40多个年头。1984年,初中刚毕业的他,怀揣着对大城市的无限憧憬,仅带着40元就来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中山东路还没有高架,十六铺码头成了他闯荡开始的地方。

从最初卖生姜,到后来逐渐拓展业务,开始售卖大蒜、香葱等各类蔬菜。风里来,雨里去,老李雷打不动地每天从下午四五点开始忙碌,一直持续到次日早上七八点。无数个漫漫长夜,熬出了他深深的眼袋,也熬出了如今的生活。


“没想到就这样干了一辈子,让我干其他的,我也不会。”老李聊起过去,脸上露出了腼腆又温柔的笑容。如今,他每天都有一车货送达,蔬菜品种多达七八十种,其中西餐用的小众品种尤为丰富。较多的有来自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椒类、菜花、娃娃菜等,每天的交易量在5万斤左右。他的配菜客户多达六七十家,和记小菜等知名餐厅都是他的长期合作伙伴,会定期向他下达订单。


“一年能赚多少?”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李摆摆手,“赚钱嘛,讨生活,哪算得清楚。”老李坦言,他并不期望菜价大幅上涨。以娃娃菜为例,一包售价三块五时,十分畅销;一旦涨到六块钱,便鲜有人问津。对他而言,能有15%的利润就已心满意足,再扣除包装、发货、人工等各项费用,“剩下的都是辛苦钱”。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在云南开启了自己的事业——种植芦笋。儿子的生产基地运营得有声有色,懂事又孝顺,能帮老李分担不少压力。“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吃苦,看着他把芦笋种得越来越好,我这心里别提多踏实了。”老李谈及儿子时,满脸都是自豪。

4℃里的满头大汗

夜越深,市场里越热闹。灯火通明,人来车往,从凌晨便开始了这场 “奔赴”。

黄运明的档口位于市场蔬菜区内,他正在卸货,一袋袋土豆、一箱箱蔬菜,被他熟练地递给搬运小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货品已经卸了一半。在4℃的低温环境下,他却忙得满头大汗,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胡乱地贴在额头。


“大白菜五六毛一斤,洋葱一块七八,土豆一块五……咱这儿可有五六十个品种,今天这一车就有差不多1800箱的货。”眼前的黄运明,瘦瘦高高的,穿着一件毛绒绒的睡衣,站在车厢里,见到记者前来,便一跃跳下车子。在这熙熙攘攘的批发市场里,80后的他是相对年轻的摊主。

黄运明每天晚上七八点就开始在市场上卸货,卸完货后,紧接着就是装配工作。他认真地将不同品种的蔬菜分类摆放,按照客户预订的清单,仔细核对每一样菜品,确保数量准确无误。

凌晨一点到四点,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马不停蹄地安排发货,与前来取货的司机沟通交接,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一直忙碌到早晨六七点钟。10多年来天天如此,春节前夕更是连轴转。


“没有最忙,只有更忙”。黄运明告诉记者,从他这里进货的大多是单位食堂和饭店的采购人员,都是通过电话或微信提前预订,近期的采购量相比之前有所增加。

生意场上,心态放平至关重要。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黄运明和老婆在这一方小小的蔬菜档口,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些年,黄运明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远在山东读高中,平时几乎没什么时间回去。过年回去早了可不行,得给客户把货都备得妥妥当当,既然做了这生意,就得对人家负责。”

他苦笑着说,票没抢到,这次回家,他准备开着货车踏上漫长的归程。这一路,要开6个多小时。


烟火人生里的质朴憧憬

日夜颠倒的生活,往往是旧的一天还没来得及回味,新的一天就已经开启。

再往市场的里面走,能感受到阵阵潮湿的气息,也就进入到了“水菜区”,这里售卖的都是水灵灵的本地菜。和前两个档口不同的是,这里的档口是露天的,每一个摊位前的小灯,是夜色中的唯一光亮。从青浦、浦东等地运来的本地蔬菜在几个小时前陆续抵达了市场。

“老板,这荠菜怎么卖?”“三块一斤,刚刚到的,新鲜着呢!”一位声音轻细的女摊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她身穿黑色棉衣,戴着两只红色袖套,一双绿色的橡胶手套,长长的头发扎成马尾,没有一丝凌乱。


她叫张颖,今年39岁,或许是刚卸完货,脸上有些许绯红,却没有什么倦色。她低着头弯着腰麻利地抓了一把荠菜,上称、打包,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五斤多一点,算五斤吧”。

尽管身材娇小,但在搬运蔬菜时,她却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与敏捷。一捆捆青菜、一箱箱萝卜、一筐筐土豆,在她和工人们的协作下,很快便整齐地码放在档口。


在龙上从事蔬菜批发工作的10多个年头里,曾经那个初出茅庐、满脸青涩的小姑娘,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从最初对蔬菜市场的懵懂,到如今对各类蔬菜的特性、市场的供需了如指掌,她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倒腾这些蔬菜已经十多年了,早就习惯了,我这腰都直不起来了!”谈及过往,她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愧疚之情,“刚开始做这行时,孩子还小,我就带着他一起出摊。这些年,忙着生意,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和老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记者在这个氛围里多少有点格格不入,投来疑惑的眼光,但也就一瞬间,他们并不在意。在他们眼中,“菜场就是战场”。这里的凌晨寒冷又不冰冷。在断断续续的批发交易后,就等着天亮后人们来买菜了。


“近段时间天气较好,蔬菜产量没有遭到不利天气影响,当下各类蔬菜的交易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还要低一点,预计春节前蔬菜交易价格涨幅不大。”该市场负责人夏兵兵说,像老李家这样的冷库有100余个,库容超过5000立方米,储存山药、洋葱、香菜、大蒜、西兰花、芹菜等大宗蔬菜10多万吨,全力保证春节期间市场需求。

作为闵行重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龙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闵行区部分地区以及周边长宁、嘉定、青浦等地的农副产品供应与保障。数据显示,去年市场交易额近50亿元,年交易量约为55万吨。春节前,龙上也进入了交易高峰期,这里每天有近7000车次忙碌进出,市场日交易量已由平时的1500吨升至1800吨左右,增加了20%;猪肉销量由原来的每日300头升至400头左右,全力保障春节期间物丰价稳。


在那昏黄暖灯照亮的小小一方天地间,生活的喜怒哀乐如同四季更迭般,每日都在上演着。在这里,还有许多像李玉之、黄运明、张颖一样忙碌打拼的身影,他们或许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在深夜里拥抱梦乡,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守护着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烟火气”。


记者:毛海萍

初审:陈依婷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