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空战领域,雷达与导弹是影响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而雷达技术直接关系着战斗机的态势感知能力,甚至还能限制老旧战斗机的升级潜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空军实力“胜负手”。早在中国航展上,我就多次强调中国战斗机机载雷达领域全面领先美国现实,但是很网友似乎有点不服。难道美国就没有氮化镓雷达吗?答案是当然有,但是他们用不起,甚至连砷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没有普及。中国因为控制着全世界绝大多数镓的产能,几乎就能奠定机载雷达领先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专门说说中国战斗机凭借氮化镓雷达实现“弯道超车”的事,曾经在雷达技术上耀武扬威的美国,如今已被在关键层面被拉开差距,再难有往昔的嚣张气焰。
有源相控阵雷达近年来一直站在雷达技术金字塔尖,多数国家只能望其项背。俄罗斯,这个传统航空强国,现役主力战机情况尽显无奈:苏-35仍依赖“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苏-27、苏-30更是抱着传统脉冲多普勒雷达“坚守”,即便苏-57披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外衣”,依然要从韩国进口砷化镓TR组件。
反观美国,作为军事科技“领头羊”,F22、F35两款王牌战机却依旧沿用砷化镓雷达,像 F35 的 AN/APG - 81 雷达计划生产至 2030 年代后。更奇葩的是,F-35也因为机载雷达未到位,出现了几个月未交付的情况。
中国在#氮化镓雷达领域的技术实力,特别是产业实力有多强呢?那真是强大到没朋友。
不要说歼-20、歼-35、歼-16和歼-10C这些新锐战斗机,就是歼 10、歼 11 系列全面开启换头之旅,从根源上颠覆战斗力。比如,中国在2023年就公开了为歼-10A换装 JKL - 24 有源相控阵雷达画面,估计就是一款风冷式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后来枭龙3所用的雷达也是风冷式氮化镓。
散热与适配性上,2017 年中国率先攻克风冷散热难题研制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打破“原配”机械扫描雷达战机无法原位换装障碍,歼 10A、歼 11B 等老机型无需大改机体、升级供电就能轻松“鸟枪换炮”,反观美国 F - 35,深陷供电与散热泥沼,或因缺风冷氮化镓雷达技术,限制其雷达升级空间。
从材料革新看,选用氮化镓,相比砷化镓优势显著。氮化镓熔点高达 1700℃,远超硅基 200℃、砷化镓 600℃,可承受更大功率负荷;禁带宽度达 3.4eV,是砷化镓 2.4 倍,赋予击穿电压达 100V,中国公开的单个氮化镓收发单元功率在 2008 年就飙升至 119 瓦,是砷化10 瓦左右功率的十几倍。在强大功率支撑下,探测距离比砷化镓雷达跃升 77%。理论上,装备氮化镓雷达的歼 16 对典型战斗机目标探测达 440 公里,预警机类目标有600公里,对 F22 也能远至 146 公里,改写空战探测规则。
氮化镓雷达高功率密度与出色频率特性,还有一大优势 是带来战斗机整个系统的灵敏度、反应速度“双提升”,在复杂电磁、多目标混战空域,能迅速捕捉、精准锁定敌机,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这种雷达因为个头更小,实现了尺寸与重量“瘦身”优势,减轻战机“负担”,让战机更轻盈灵活。
战术层面,以歼 16、歼-11这样的重型战斗机 为例,凭借大机头与氮化镓雷达“强强联合”,对大型目标探测距离非常远,可独自扛起 PL17 超远程空空导弹发射与制导“大旗”,实现超远距离“一击必杀”,改变传统空战编队协同作战模式,单平台作战效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让美军同类战机望尘莫及。要注意的是,美国现在还没有普及砷化镓,而中国3年内就有可能普及氧化镓,到时候双方在战场上的态势感知能力差跑还将拉大。
曾经,美国凭借雷达技术“家底”在空战领域颐指气使,如今中国战斗机氮化镓雷达从技术底层实现反超,探测距离、适配能力、战场效能全面领先,美军在未来空战博弈中已失往昔“嚣张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