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南明区的博爱路上,有一个巷子是以前的老街,称之为“六洞街”。之所以要聊六洞街,是因为如今巷子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纪念园,此乃纪念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清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对于这位晚清名臣,了解他最多的可能是在历史课本上,他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着很多人。那么这个小小的巷子,为何会建成一个张之洞的纪念园呢?
关于六洞街,也是有着一段为人称道的往事。六洞街此前应该叫“六洞桥”,也是贵阳最为奇特的桥,并不是一座有六个孔的桥,而是在一段并不长的贯城河上。有着六座单孔桥,分布得比较密集,故而就将这一带称之为“六洞桥”。而在离这些地方不远处,还有永祥寺、黔明寺、吉祥寺、三圣宫、华光庙等。好似在江南水乡里寺庙云集,所以也有人称此地为“一个坡,九个庙;半节河,六洞桥”。
六洞桥便是贯城河汇入南明河的入河口,很多人自然也是看上这里的风尚宝地,才会有了那么多的孔桥和寺庙,所以此地在古代,必然也是一个风云交汇、人才聚集之地。虽然此地算得上是贵阳的一处人杰地灵之地,还效仿大都市的“六桥烟雨”,但这和晚清名臣张之洞又有何关系呢?
张之洞祖籍河南皮南,但出生和成长都是在贵州。“之”可能是张家的一个字辈,因为其兄长又叫“之涌”、“之渊”、“之清”;“洞”字是因为其父为了纪念在“孔明洞”一带居住过,因此为其取名为“之洞”。据《南明区志》一书中提到:“藏甲岩又名孔明洞,故名‘之洞’”。所以张之洞的名字与六洞桥边的孔明洞有着极大的联系。
不过关于张之洞出生地址还是有些争议,因为其成长的地方贵州兴义安龙也有叫六洞桥的地方。不过这并非是我们要去追寻细探的问题,因为丝毫不影响曾经的六洞桥畔是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也是一个人才聚集、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但是如今的贯城河已被覆盖,六洞桥也被拆得所剩无几,这些美好的景物也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留在历史的长河里……
清朝贵阳的著名女诗人何履絜(jie)曾诗云:“何干风景如土画,时见卖花人过桥。以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这便是描写当初六洞桥有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景象,如今大家对六洞桥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