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己的“阿帕奇”--直-21重型武装直升机,又有新照片流出来了。最近,几张直-21在晴空下飞行的照片在各媒体流传,又引发了各路资深军迷对这一全新国产高技术装备的热议。不过有一种声音显得十分突兀:重型武直已经过时了,俄乌战场已经证明,无人机对地攻击比武直要更强大。今天,海事先锋也来凑一个热闹,从武器装备发展的底层逻辑来分析一下,直-21到底过时了没有。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

先说说目前战场上发生的情况吧。俄罗斯作为一个武装直升机大国,坐拥卡-50系列、米-28系列、米-24系列、米-35系列等大量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按说在东欧平原上,正是俄军的重型武直们发挥作用的“天堂”;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俄军的重型武直在小型4轴无人机的威胁下,被迫把起飞基地放在了大后方,远离前线,因此出击的架次和效率大大下降。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

早在俄乌冲突的初期,俄军位于赫尔松州的一处空军基地遇袭,大量武装直升机被乌军的“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攻击,损失惨重。而在乌军对库尔斯克展开的攻势当中,甚至出现了自杀式无人机追上飞行中的俄军重型武直,并将其击落的战例,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人机从空中击落直升机的战例。凡此种种都证明了一点:在无人机满天飞的现代战场上,武装直升机的作用被大大限制了。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预想图

由于直升机飞行速度慢、飞行距离短,因此武直部署的基地往往距离前线较近。在过去,只要能拿到部分制空权,就可以在前线隐蔽部署大量的武直,对敌军的据点和装甲部队展开攻击;武直可以低空飞行的方式,降低被敌人雷达探测到的几率,同时增强进攻的突然性,因此也被称为“树梢杀手”。然而现在,无人机可以轻松覆盖战场前线的所有区域,自杀式无人机甚至可以深入敌人浅近纵深几十公里发起攻击,大型的攻击无人机如土耳其的TB-2、中国的彩虹-4等,甚至可以深入敌人纵深区域数百公里以上展开攻击。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预想图

这就导致武装直升机不得不向更靠后方的位置部署,而武直飞行速度慢、作战半径较短,向后方移动就意味着其作战效能的降低。这就是目前关于武直已经落伍的一些根据,说起来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无人机才刚刚被应用到现代战场上,就已经爆发出巨大的威力,未来随着更加先进的无人机出现,别说是武装直升机了,就连有人驾驶的战斗机都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性。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预想图

但是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武器发展的底层逻辑,看懂了这一点,才能看明白武直的未来命运。在美苏冷战时期,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争霸”,在军事、科技、战略、外交、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展开竞争。有趣的是,那40年时间也是军事技术革新最为剧烈的40年,战争从火炮时代进入导弹时代,战斗机也在那40年间从螺旋桨战斗机发展到了第4代喷气式战斗机。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

由于科技迭代速度太快,因此美苏两国对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武器发展的方向都十分纠结,美国因为搞不清楚未来空战的形态,甚至发展了F100、F-101、F-102、F-104、F-105、F-106、F-4等多种第2代喷气式战斗机,并且最终明确了第2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对于苏联来说,则是在战斗机领域紧跟美国步伐,美国造什么,苏联就要造什么,以达到均衡的状态。


国产新型重型武直

当时美苏两国都奉行一句话:你有的,我就要有。可以说,在看不清楚未来战争形态的情况下,这也是最保险的做法,虽然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确保了军事技术能够始终跟上主要对手的发展步伐,不至于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这句经典的网络名言,其实就是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底层逻辑。

美国有AH-64“阿帕奇”,俄罗斯有卡-50和米-28,中国就必须要有直-21,你有我有全都有,这才是大国军事科技竞争的真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