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方重新调整军事战略,意图通过突破俄罗斯西部防线来打开新的战场局面。战役初期,乌军调集包括精锐部队在内的大规模军事力量,投入数百件重型装备,试图在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形成突破态势。

在发起进攻时,乌军出动地面部队,配合使用多批次无人机编队实施空中打击,俄方则凭借完善的预警系统提前发现乌军动向,迅速调动防空力量进行拦截。

在战役初期阶段,俄军迅速抽调战术预备队增援前线,同时启动多层次防空体系,乌军在突破俄军第一道防线后遭遇强大阻力,战斗逐渐演变为高强度的消耗战。

第二阶段的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战场形势急剧恶化,双方投入包括远程火箭炮、战术导弹在内的各类重型武器。乌军在这一阶段改变战术打法,转而采用分散式进攻方式,试图分散俄军防御力量。与此同时,乌军还频繁使用"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对俄军后勤补给线和指挥所实施精准打击。

俄军则针对性地调整防御战术,在重要方向投入包括"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在内的战略打击力量。

双方投入的重型装备数量就超过近期其他战区的月均水平。随着战事进展,战场态势愈发复杂,双方都在积极调整战术策略,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乌军开始在库尔斯克州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试图打破战场僵局,乌军重点加强机械化部队的投入,在部分地区实现1至3公里的战术推进。与此同时,乌军首次在战役中大规模使用西方提供的新型火箭弹,显著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乌军投入包括第115独立机械化旅在内的多支精锐部队,重点突击俄军防线的薄弱环节,乌军在这一时期显著增加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其中包括战略要地的桥梁设施,意图切断俄军的后勤补给线。

军事分析显示,俄军在这一阶段明显加强空中力量的运用。仅一天,俄军苏-34战斗机就执行超过30架次的对地打击任务。同时,俄军还首次在战役中使用改进型榴弹发射系统,该系统的射程和精度较此前型号有显著提升。

随着战事进入第三周,乌克兰空军米格-29战斗机频繁出动,主要执行对地支援任务。与此同时,俄军也加大防空系统的部署密度,在关键区域形成多层次的防空网络。

截至2024年12月,这场持续数月的战役已接近尾声,其战略影响逐渐显现,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仅人员损失一项就达到36010人,这一数字约占乌军该战区初始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一。装备损失方面的情况同样严峻,据国际军事观察机构披露,乌军在整个战役期间损失的重型装备总数超过530件,其中包括最新式的西方装甲车辆。

乌军增援部队的损失也相当惨重一周时间内,乌军就损失35辆主战坦克和31辆装甲运兵车,由于俄军采取区域封锁战术,大量受损装备无法及时撤离战场,这进一步加重乌军的装备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