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被乱箭射死在落凤坡的时候,他自觉今日必死,于是在临终前对刘备表露真情实感。
他劝刘备要小心诸葛亮,纵使他智谋无双,但身上有一个缺点。
没想到,刘备并没有听,而蜀汉也因此灭亡,这是为何?
凤雏庞统
比起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在琅琊接受士大夫教育,庞统的出身就差很多了。
他出生在荆州之地,在乱世之前,荆州之地一度被称为“土匪窝”,只因为这里多山野,很多罪犯为躲避祸事,就会躲到这里。
虽然身处泥潭之中,但庞统算得上出淤泥而不染。
他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并且以圣贤之人为榜样,但也因为常年伏案苦读,从外表看上去,略显呆滞。
而在乱世开始后,很多名人雅士不想入朝为仕,卷入官场泥潭,与其同流合污。
为此,很多名士隐藏功名,从中原腹地搬到荆州,在山野之间成为隐士。
庞统听闻中原隐士来到荆州,便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前去与之交流学识以及治国心得。
当时名声最大的是水镜先生,于是他徒步好几百里,翻过崇山峻岭,终于找到对方草屋。
初见庞统时,司马徽也十分惊讶,自己都已经藏在了深山老林中,终日以采桑耕种为生,怎么还有人能找到自己。
而且庞统长相憨笨,完全不像读书识字之人,便面露不喜之色。
庞统见司马徽非常瞧不起自己,如果是寻常人肯定就生气了,但他一点都不恼,反而诚恳的报上名号以及来这里的意图。
司马徽一看,发现此人虽然长相平平,穿着也十分邋遢,但开口之后,却是有几分本事。
于是,他扔下手中的桑叶,两人坐在桑树下面,煮上一壶热茶,开始谈论天下之事。
不聊不知道,经过这么一番简单交谈,司马徽发现庞统确实有治国领兵之才。
两人从早晨一直聊到深夜,完全顾不上吃饭。
在聊天的过程中,司马徽提到另一名隐士的名字——诸葛亮,还说庞统的才学已经是荆州之首,快赶上诸葛亮了。
为此,他还给两人起了称号——卧龙凤雏。
虽然现代这个词汇已经略带贬义词了,但在古代,卧龙凤雏是对谋士的最高评价。
虽然庞统没听过诸葛亮这个名字,更没见过这个人。
但从水镜先生的口中,他也开始好奇,卧龙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奇人……
躬耕南阳
诸葛亮本不是荆州人,他和司马徽相似,都是中原名门望族,因为战乱才躲到荆州。
靠着祖上积攒的家业,他在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在这里隐居下来,只交好友,不问权势。
能够和他交朋友的,莫不是天底下的顶级才子,胸怀治国之略,心有领兵之策。
如果是太平年代,诸葛亮大概率会通过举荐进入朝堂,然后平步青云,最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文臣宰相。
但天下大乱后,汉献帝奔走各地,早已没了实权。
无论是董卓还是曹操,都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伺机夺取天下,没有一点明君的样子。
因为这些原因,他才离开家乡,来到隆中,以躬耕为生。
虽然隐居在山野之间,但他依旧心怀天下,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位明君,平定天下。
闲暇之余,他经常与一众好友商讨战事谋略,以求未来可以出任将相,治国安邦。
在这般志向的驱动下,他才在隆中谋划了夺取天下的步骤,并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将其全盘托出。
虽然好友司马徽曾对他说,现在并非是出世的好时机,但诸葛亮依旧觉得刘备是个明主,可试试逆天改命。
从此之后,诸葛亮率先出山,来到刘备身边,成为军师。
虽然刚开始,他的到来引起了关羽和张飞两人的不满,并觉得大哥太重视他了。
但是很快,在赤壁之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智谋,联合东吴完成史诗大翻盘。
此战之后,他不但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下,同时还夺下荆州,从此有了自己的领地。
同为卧龙凤雏的庞统,这时候的他又在做什么呢?
虽然当年水镜先生同时向刘备推荐了两人,但刘备只找到卧龙,还没来得及找庞统,曹操就打过来了。
而周瑜听闻庞统的名号后,担心刘备攒齐谋士双雄,便提前下手,让庞统在荆州做了一个功曹。
这个功曹是做什么的,难道比诸葛亮的军师还厉害?
庞统之死
庞统这个功曹很一般,基本上没什么实权,就是在县城中,帮助知县评价官吏功名的,有点像吏部的工作。
虽然庞统没受到重用,但他依旧对周瑜心怀知遇之恩。
但没多久,周瑜就病死在征讨益州的半路上,而刘备趁此时间借来荆州,同时也顺手将庞统借了过来。
有了庞统之后,刘备阵营来到巅峰,于是他们也将进攻益州的计划提上日程。
因为诸葛亮想要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在后方帮助协调粮草,完善朝政。
庞统便毛遂自荐,跟着刘备一同进入益州,帮助其出谋划策。
也是因为庞统当时还打出名号,这样也能减少刘璋的猜忌。
进入益州没多久,刘备便在庞统的帮助下,成功发动了对刘璋的进攻,准备夺下蜀汉,以此完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开始非常顺利,他们一路摧城拔寨,很快占领大部分蜀地。
在取得几场胜利后,刘备也开始骄傲自满,觉得益州已是囊中之物,可以放纵一番。
于是刘备大设宴席,并让士兵买来酒肉和歌女,在营帐之中纵情享乐。
而庞统见此,便厉声斥责他们。
这引来刘备的不满,甚至将他赶出了营帐。
庞统认为,在取得最后胜利之前,应该戒骄戒躁,让士兵时刻保持紧张感。
若是在大战之前放松警惕,一旦失败,很容易一泻千里。
好在刘备也知道自己错了,便将庞统请回自己的营帐中,两人握手言和。
经过此事后,庞统也觉得刘备作为主公,即便自己提意见,也不能当着众将士的面,容易的损伤主公威望。
为此,他感到颇为愧疚,也为刘备不计前嫌而倍感欣慰。
走到落凤坡时,刘备看到庞统的马匹瘦小,还不小心踩着土坑,摔了一跤。
刘备急忙将自己的白马让给他,并表示自己常年征战,会训马,所以骑上对方的劣质马。
但没想到,走到前面山谷的时候,两侧藏着着刘璋的伏兵。
这些伏兵看到白马,都觉得那就是刘备,一时间乱箭齐发,全部射向身骑白马的庞统。
最终,庞统身中数箭,奄奄一息。
临终前,庞统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对刘备说出最后的遗言:让他不要全信诸葛亮,想做君主要有自己的判断!
当时,刘备还以为庞统与诸葛亮有罅隙,才这么说。
等到夷陵惨败后,在逃回白帝城的路上,刘备突然想起庞统临终前说的那句话。
他的意思是,诸葛亮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对于君主多劝谏,而不会“死谏”。
如果在出征夷陵之前,诸葛亮像庞统能像一样死谏,那刘备也不会擅自出兵东吴,最后惨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