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的街头,年味儿正浓,人们走亲访友的身影匆匆。文源巷山西省少儿图书馆内,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暖意融融的阅读区里,孩子们或伏案静读,或围坐听故事,家长们的轻声细语与翻书声交织,构成一幅书香浸润的春节图景。1月31日,记者走进这里,感受文化的温度。

亲子共阅读

上午11时,37岁的石女士一手牵着7岁的大女儿糖糖,一手抱着3岁的小女儿果果走进绘本馆。两个孩子的书包里鼓鼓囊囊,装满了数天前借阅的图书。“妈妈说要‘还旧迎新’!”扎着羊角辫的糖糖踮脚将书递给工作人员,动作娴熟。石女士是位中学美术教师,寒假伊始便制订了阅读计划,每周一次带女儿们来图书馆。“我家住在解放路,从家到这儿不远,过年期间虽然很忙,但再忙也不能耽误了孩子借书还书,每次看着她们蹲在书架前认真读书的样子,就觉得值。”她翻开手机相册,记录着孩子们每次借阅的书单——从《神奇校车》到《故宫里的大怪兽》,200多本童书串起了姐妹俩的成长轨迹。

在绘本馆低幼阅读区,果果正对着《好饿的毛毛虫》咯咯直笑,胖乎乎的手指戳着书页上的洞洞。石女士笑着解释:“这本书她看了许多次,但每次都要模仿毛毛虫吃东西的声音。”书架旁,糖糖正帮妹妹整理被翻乱的绘本,俨然一副小家长的模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阅读家庭”不在少数,春节期间日均500人次的客流中,超过七成是亲子组合。

转角遇见书

“以前总觉得书店更‘洋气’,没想到这里藏着宝藏。”36岁的坝陵桥街道干部景女士带着8岁女儿艾米,在文学名著专架前驻足。她坦言自己是“偶然读者”——前不久驾车路过时被该图书馆古朴大气的建筑风格吸引,进来后发现自己给孩子到处找不到的几种绘本这里都有。“这里的书全,而且更纯粹。”作为基层工作者,景女士格外看重图书馆的公益属性:“孩子正在学写作文,这里的志愿者和外聘老师能带他们精读学校规定阅读的经典书目,这是我来了以后才知道的,简直太好了。”

二楼阅览室内,艾米正一边认真地阅读《格林童话》,一边和管理图书的青年志愿者探讨故事情节。景女士翻看着活动预告单:名家讲座、阅读挑战赛、亲子共读营……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新主题。“我们街道和社区也能定期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居民们肯定十分需要。”景女士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基层干部的职业习惯让她开始思考如何将图书馆的经验复制到社区。

穿越半个城

绘本馆角落,40多岁的卫先生盘腿坐在地垫上,左手搂着4岁的小女儿,右手举着《猜猜我有多爱你》轻声朗读。妻子吴女士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地图:“我们从小店区电子街过来要穿越半个城,但两个孩子说在这里的‘星空顶’讲故事更浪漫。”

不仅如此,少儿馆的“全省通借通还”服务还为他们借阅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太原借的书,回到晋中老家也能还。

卫先生说:“老大在省图借的《西游记》画本,上个月在运城姥姥家附近的图书馆还了,现在手机上就能查流转记录。”这项服务让这个二胎家庭成了少儿馆的忠实读者。吴女士说,寒假里两个孩子已累计借阅18本图书。

书香守岁人

接近下午5时,图书馆准备闭馆了。和煦的阳光斜射进楼道的大玻璃窗,在“新春读书打卡”墙上投下光斑。墙上贴满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我今天读了《小王子》《爱的教育》”“我和妈妈比赛谁先看完《夏洛的网》”……图书馆工作人员小李正在整理书架:“接下来,人会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开学前都会来这里,借一些自己钟爱很久的课外书,我们要进一步熟悉书目和位置,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据她介绍,针对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必读书目,馆内不仅设置专区,还邀请特级教师和志愿者们开展导读。春节期间推出的各类活动,已有几十个家庭报名。“看着孩子们来读书,就像看见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小李指着智能借还机上的数据:仅大年初三当天,通借通还系统就处理了全省178册图书的流转。

图书馆要闭馆了,石女士抱着果果办理续借;景女士的女儿还在纠结到底借几本书;卫先生一家在打卡墙前合影留念。馆外,文源巷渐渐车流如织;馆内,弥漫着书香。这里没有喧天的锣鼓,只有思想拔节的声音;没有饕餮盛宴,却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当阅读成为新年俗,传统文化便在书香墨韵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记者 韩 睿

来源:太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