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 陈若天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曲调和唱腔,不能在我这一代丢了。”63岁的文南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余杞敏始终挂在心头的,是如何把接力棒传到更多年轻人手上。
余杞敏(右)指导朱凌燕。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是产生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和江西省九江市等地,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2008年,由安徽省宿松县申报,文南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10岁开始学习文南词,13岁进入宿松县戏剧团,随后就跟着剧团在安徽、湖北、江西等地演出。”余杞敏回忆,曾经听戏的人很多,几乎从年头演出到年尾。
“前些年,学戏的孩子逐渐减少,我很焦虑。好在政府对文南词保护传承工作很重视,如今剧团中的年轻面孔开始多了起来。”余杞敏说。
余杞敏指导文南词年轻演员。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设立文南词传承基地、建成县非遗保护中心、培养专业戏曲人才……近年来,宿松县通过扎实举措,为文南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这些退休的老演员,也被聘为年轻演员的指导老师,重新进入校园和剧团,贡献自己的余热。”余杞敏感言,看着孩子们认真的劲头,很是欣慰。
“从身段到唱腔、从台前到幕后,余老师都给予我们认真的指导。”00后文南词演员朱凌燕说,余老师的悉心教导让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有时候自己琢磨很久都弄不懂的细节,经余老师一点拨便茅塞顿开。”
去年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中,朱凌燕凭借在文南词剧目《玉簪记·陈姑追舟》中的精彩演绎,成功摘得“小梅花”奖。
“这是文南词剧种的首枚‘小梅花’奖项,能为这一古老剧种赢得新的荣耀,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教导。”朱凌燕说。
朱凌燕(右一)。受访者供图
“年轻人富有活力、创造力,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余杞敏告诉记者,文南词要想传承好、发展好,首先把握好它独特的唱腔,这是根基和命脉,此外也要结合当下进行创新,古曲唱今音,才能让文南词焕发新活力。
“今年我刚63岁,劲头还很足,盼着帮助更多孩子登上大舞台,让文南词更好地传承下去。”余杞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