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蛇年春节·非遗特辑”系列。
两条色彩艳丽的巨龙在空中飞舞,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龙灯代表性传承人侯少坤的指挥下,只见巨龙追寻着用五谷研制的烟火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入海破浪,蜿蜒腾挪,节节相随,煞是好看。
相传龙是吉祥的象征,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佳节,舞龙灯成为过节不可缺少的仪式感。临清龙灯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是临清民风民俗的典型代表。
谈及如何与临清龙灯结缘,侯少坤说:“始于热爱,忠于责任。”他自幼喜爱临清民间社火文化,儿时每逢龙灯队表演,他都去观看并帮助龙灯队举龙、抓龙,那时感觉特别荣幸。
20世纪90年代,临清龙灯面临发展困境,侯少坤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古老民俗,2014年,他开始面向城乡广泛招募民间传统艺术爱好者,重新组建已年久失传的临清龙灯队。2016年,他又自筹资金20余万元,购买、制作龙灯及相应设备,注册成立了临清市社火协会并担任会长。
十年来,在宣传文化部门的引导下,侯少坤不仅深入民间,对龙灯技艺开展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传习舞龙技艺,还让临清龙灯逐步走上了一条活态传承发展之路。
目前,临清龙灯展演团队注册会员已达3000余人,公益培训12000余人次,并创新性组建临清少年舞龙队、首支女子舞龙队及幼儿舞龙队,与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聊城幼儿师范学校等十余所院校挂牌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龙灯传习基地”。
2021年11月,临清龙灯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临清龙灯队受邀参加“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赢得全国人民喜爱。近年来,侯少坤也先后荣获聊城非遗年度人物、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谈及今后的愿望,侯少坤说:“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对临清龙灯的弘扬和传承,实现家家懂龙灯,人人会龙灯,把临清龙灯推向全国,将临清龙灯打造成享誉全国的金名片。”
数百年来,临清龙灯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祈望吉祥平安美好心愿的重要文化载体,依托着运河文化而世代相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龙的精神,不断激发着千年古县、运河名城的人们积极进取,去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大众新闻记者 薛良诚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张海飞 通讯员 倪群力 何新华 实习生 秦文凤)
开屏见“好”|三浅一深分四瓣,年味被这块传统糕点“拿捏”了
开屏见“好”|面团“卷”出上百种花样!她让传统大馒头焕发新“食”尚
开屏见“好”|一口“千丝万缕”糖,五代人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