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在湖北省郧西县的大街小巷,高挂的大红灯笼宛如点点繁星,街面上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的郧西天河乞巧坊,郧西手工刺绣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梅正端坐于绣桌前,轻捻彩线,手指相互替换地轻弹绣花针。她指法娴熟、动作轻盈,各色针线在手中“飞龙走凤”,刺绣图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雕琢”,显得生动立体、活灵活现。
“郧西手工刺绣又称‘织女绣’,是郧西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和伙伴们多做一些刺绣物品,让更多人了解郧西的非遗技艺。”张春梅介绍道,郧西是七夕文化之乡,“织女绣”的“穿针引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郧西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郧西的妇女们经常穿针引线,做香包、绣球、服装、挂饰等刺绣物品,让郧西手工刺绣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张春梅正在指导年轻绣女刺绣技法
在郧西天河乞巧坊摆放的绣品,吸引了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驻足欣赏。“这些作品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形象传神,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活灵活现。”市民何彩红一边欣赏刺绣作品,一边向张春梅请教刺绣的工艺手法。郧西手工刺绣《牛郎织女》系列四幅绣品,是张春梅用五年时间创作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她对刺绣的热爱。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天河……”在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三弦馆,正在上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郧西三弦《传承》,舞台上二十多个小朋友身穿中国红礼服,团坐在老师们周围,学习郧西三弦的唱腔和手法。现场观众不时喝彩、鼓掌,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郧西三弦更要后继有人。”郧西三弦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久政表示,为了庆祝春节特意用郧西三弦编排了节目《传承》,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向广大观众展示郧西三弦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郧西,爱上郧西三弦。
“趁着春节假期来郧西,不仅观赏了精彩的民俗表演,而且品尝了郧西的非遗美食,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来自陕西的游客许容在观看表演后表示十分喜爱。
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开展彩船、腰鼓、舞狮等民间传统文艺演出活动
“今天我们就用面团来做一个吉祥物……”30多名学生正在“七夕花馍”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芸的带领下,学习乞巧花馍的制作。
揉捏、按压、剪贴……学生们跟随卢芸的制作步骤,小心翼翼地用牙签调整面团的形状,再用镊子轻轻地夹起一粒黑豆,为花馍“萌蛇”点上眼睛。“‘七夕花馍’是郧西七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卢芸介绍,在郧西县有着“过大年,发面蒸花馍”的年俗,寓意着新的一年发家、发财,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
“今天终于体验到了,真是让人惊艳!”从外地赶回郧西过年的贾娜,带着孩子一起参与“七夕花馍”的制作。春节假期,郧西县文化馆还开设了郧西糖画、上津粮食画、剪纸等多项课程,乞巧织布坊、织女汉服馆、天河古榨坊等项目同时开展。
近年来,郧西县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精心策划了“消费季、主题月、文化周”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郧西三弦、织女绣、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纷纷前来。(文/图 邹景根、陈国东、全正、李斯、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