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节日欢聚,会餐时总少不得饮酒,春节也自然如此。王安石在《元日》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孟浩然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有“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的诗句——饮酒助兴的习惯由来已久,吉林地处寒凉边疆,饮酒更有驱寒之效,助兴与驱寒相叠,故当承习甚早。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珠瑚奉命营建吉林城。据《吉林市副食品工业志》记载,早在吉林建城之初,就有山西籍郭姓商人在西关开设烧锅,生产白酒。此后,酒坊更迭,代有闻名者涌现,到了解放前,吉林市已历练出会源、永吉、恒泰泉等三大酿造白酒的烧锅。除白酒外,吉林本地还流行饮用黄酒,虽未见明确记载,但通过史料中的蛛丝马迹,现代人还是可以猜测到清代吉林城周边不乏酿造黄酒的作坊。
据历史记载,吉林城既有许多酿酒作坊,就会设有行业内专门祭祀酒仙的神祠。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就记载“酒仙祠,在娘娘庙侧,正殿三楹”。关于这座庙堂的位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中有明确的说明:“东关帝庙……后院……西耳房三间为酒仙祠……西厢五间为戏楼(实际没有楼,只有小型戏台)及酒商会议所”。又据东关帝庙《光绪三十四年建更衣厅碑记》可知,酒仙祠与东关帝庙为同期建筑。
由上述记载可知,酒仙祠并非独立的寺庙,而是附设于东关帝庙中。关帝庙中附设其他寺庙是中国北方关帝庙的特色,如辽宁盖平的关帝庙就附设了祭祀胡仙、酒仙、梅葛二仙、文曲星等神明的庙堂。另外,东关帝庙为旅居吉林城的山西籍人士所建,因而酒仙祠的建造,以及吉林酒商商会的成立或均与山西商人有关。
尽管史料中对酒仙祠有所记载,但对这座神祠中祭祀了哪些神祗却语焉不详。鉴于酒仙祠与山西有关,因而在比较吉林以外的东北地区关帝庙内酒仙祠,以及山西地区的酒仙祠后,初步推断吉林酒仙祠中主祭的应是钟离祖师(汉钟离),配祀的为杜康、刘伶。
钟离祖师为八仙之一,八仙善饮,民间也早有醉八仙之说。为何八仙单选陕西籍的汉钟离为酒仙,而没有选择最早成仙的铁拐李,或乐于喝酒闹事的吕洞宾,未能查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人说汉钟离当选酒仙之首与他饮酒洒脱有关。据说当年汉钟离曾游历长安,醉酒后乘兴在酒肆墙壁上题写一首诗歌,豪爽大气之情洋溢字里行间,为世人赞叹:
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酒仙祠中配祀的杜康和刘伶也非等闲之辈。传说杜康是酿酒技术的发明者,后被尊其为酒神,酿酒业奉杜康为祖师爷,号称酒圣。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咏叹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刘伶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此人生性放达不羁,曾因豪饮杜康酒,一醉三年,故而有“品酒第一人”的美称……
酒仙庙堂享香火,白堕市井散甘醇。谁知变故一日起,匿迹销声黯昔年。1934年,因修筑江堤,存在260多年的东关帝庙、松花江神庙、东关龙王庙等建筑被悉数拆除,东关帝庙、山西会馆移建致和门外(今市回族小学)。重建的关帝庙体量不大,也没有酒仙祠复建的记载,因而从那时起,酒仙祠即成为了历史。时光荏苒,九十年后的今天,当吉林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之际,已经少有人知道吉林大地曾有一座与酒仙有关的神祠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辛野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