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中苏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之前那么美好了,已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尤其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这道裂缝变得越发的明显,从他对国宾馆浴缸的指责这个小细节,就能管中窥豹,能看出他当时对中国的态度。
正文
那是1959年,是咱们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举行了盛大的十周年庆典,也邀请了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来参加。这些人来到中国之后,自然需要一个下榻的地方,于是,就修建了国宾馆,因为这个国宾馆坐落在钓鱼台古遗址这个地方,故而也因此得名“钓鱼台国宾馆”。
当时总共修建了17栋国宾馆,其中,18号楼因为入住的基本上都是总统,或者是国家元首,也就被通俗的称之为“总统楼”。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作为老大哥的赫鲁晓夫,自然就成了这18号楼首个入住的外宾。
钓鱼台18号楼坐落在国宾馆的正中心,赫鲁晓夫总共在这18号楼里住过三次,1959年,他首次入住的时候,那会儿中苏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友好的,对于居住环境,他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他第三次入住的时候,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了,只不过还没有到撕破脸皮的地步。
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访问的时候,赫鲁晓夫照样住在18号楼。这一次,他直接对18号楼里面的住宿环境提出了意见,他抱怨国宾馆里面的浴缸太小了。
当时18号楼里面的服务人员都觉得很奇怪,这国宾馆里面的浴缸可都是按照大号来定做的,而赫鲁晓夫的身高还没有一米六八,他怎么会嫌小呢?
服务人员们不明白其中的弯弯道道,但是对于明眼人,那就很清楚不过了。赫鲁晓夫当时已经对中国的各个方面都看不顺眼,而他指出这个国宾馆的浴缸太小,只不过是在乱挑毛病罢了。
赫鲁晓夫这个人物,在我们国人的印象当中不是特别的友好,在60年代的时候还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赫秃子”。
赫鲁晓夫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他给世界的印象就是很有个性。但是呢,因为文化程度不高的缘故,因此,他说话就显得有一些粗鲁,而且他办事也不是很沉稳,具体的说来,就是说干就干,既不思前也不想后,工作的方式很粗暴也很简单。总之,在他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表现的很是突出。
不过,赫鲁晓夫也是确实有两把刷子的,也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干,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一级一级的坐上一把手的位置。
1953年的3月5号,斯大林去世以后,舞台就留给了赫鲁晓夫。
和他的前任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也有一些大沙文主义。
在上世纪50年代,他首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就咱们研究原子弹这个事,赫鲁晓夫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
原本咱们是想要赫鲁晓夫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却被赫鲁晓夫给拒绝了,他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大家庭只需要有一个核保护伞就完全足够了,其他人没有必要来搞。当然,他还给出了其他的一些原因,他说那个东西不仅浪费钱,又要费时间,而且不能吃,又不能用,即使造出来了,后续的储存花销又是一大笔钱。
“你们就不要搞这个了,还是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发展和国民生产有关的行业,改善人民的福利,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搞原子弹好”
这个道理谁不懂啊?
但是你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和环境来看,当时是美苏争霸,二战刚结束没多久,只是表面上看着和平而已。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面,靠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如果没有震国的重器在手,哪怕经济发展上去了,有什么用呢?就像宋朝,也不过是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赫鲁晓夫这次访华的时候,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还算友好。而且赫鲁晓夫也是刚上台不久,所以他要保持和中国友好的关系。所以这次访华期间,他的胃口也是大开,他特别喜欢吃中国的腊肉还有火腿。在招待他的晚宴上,赫鲁晓夫吃了不少腊肉和火腿。
这次他访华,还带他去北京的街头看了一下古城的风貌,又带他去上海,在黄浦江边欣赏风景,又去了杭州的西湖,品尝了淮扬菜,最后还去了广州,品尝了粤菜。
但是在1959年,这一年是咱们建国十周年的时候,这一年,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斯大林刚去世,赫鲁晓夫刚上台的时候,他的政治地位还不稳固,因此他必须要对中国保持友好的姿态。但是自打1958年以后,他的政治地位已经稳固了,而且苏联又有了洲际导弹,因此在棋盘上,中国这颗棋子对他而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1959年的九月底,赫鲁晓夫结束了美国的访问,直接飞到北京。
咱们问起他对美国访问的感受的时候,赫鲁晓夫回复那边确实很富有,从他的言语当中能够看出来,他在考虑要和美国缓和关系。
在这次访华的时候,他的语气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他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来指责咱们的一些政策,并且还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要求咱们必须释放两名美国飞行员的事情。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那两名美国人是偷摸入境咱们的领空,在空投特务的时候被击落抓获的。万万没想到,赫鲁晓夫这次来中国,居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咱们不知道他在访美期间,和老美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居然跑来说情。
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伟人直接拒绝了,直接告诉他这个事情是不能商量的。
赫鲁晓夫感觉被驳了面子,随后又谈到中印边界问题。他说尼赫鲁是中立的,是友好的。中国应该要和他搞好团结,不要有摩擦,不能打仗。
当时在参加会谈的时候,不少人在发言的期间和赫鲁晓夫吵了架。是真的吵架了,而不是争论,由此可见,当时他的态度和提出来的要求有多过分。
这一次,赫鲁晓夫来中国访问,释放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如果他和老美关系缓和了,这强强联手之下,针对的目标肯定就是中国!
幸好咱们有伟人坐镇,他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苏摩擦最严重的时候,苏联人直接叫嚣要对中国使用核打击。咱们没有回复苏联人,而是转头告诉美国人,如果苏联人对中国使用核打击,那么中国将会举家搬到美国。
这下反倒是美国懵了,慌了,你俩闹矛盾,怎么还扯上我了?
这不明摆着嘛,你俩在背后达成了什么协议?那不就是在针对我吗?
我能力没有你俩强,我只能借力打力,祸水东引,分化你俩了。
咱老祖宗5000年的政治智慧,岂是他们能比的了的。
不得不说,那段时间,具体来讲是1960到1965年,这五年咱们真的是处在一个内忧外患很困难的一个时期,一着不慎,可以说会到满盘皆输的地步。
不管怎样,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咱们也走出了困境,迎来了纵观上下5000年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