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在我们的认知里,物种一旦真正灭绝,就不可能再次出现了。
然而,大自然似乎偶尔会打破常规,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冷门但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概念——“拉撒路物种”。
拉撒路,在圣经中是被耶稣从坟墓中唤醒复活的人物,而“拉撒路物种”指的就是那些在化石记录中突然消失,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出现的物种。
比如腔棘鱼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这种古老的鱼类,最早出现在约 3.77 亿年前的泥盆纪,那时候,恐龙还未登上历史舞台,地球的海洋中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腔棘鱼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胸鳍和腹鳍十分发达,就像野兽的四肢,被认为是海洋生物向陆地生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6600万年前,腔棘鱼在化石记录中突然消失,人们一度认为它们已经和恐龙一样,彻底灭绝了。
然而,1938 年,一艘拖网渔船在南非东伦敦附近的海面上,意外捕获了一条长相奇特的鱼。
它长约两米,全身布满坚硬的鳞片,像穿着一身铠甲,尖尖的鱼头格外坚硬,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长有两只既肥大又粗壮的鱼翅。
这与人们在化石中看到的腔棘鱼特征高度吻合。
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腔棘鱼这个 “消失” 了数千万年的物种,竟然奇迹般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
所以就有专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腔棘鱼究竟是灭绝之后又重新演化出现了,还是它根本就没灭绝呢?
今天要说的这种鸟,或许能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重新进化成一样的物种?·】—»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种叫做白喉秧鸡首次出现在大约24万年前 。
它们的祖先原本具备飞行能力,生活在非洲大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部分白喉秧鸡飞越了长达400多千米的海洋,来到了位于印度洋的阿尔达布拉环礁。
这个环礁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有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小鱼小虾随处可见,还有各种植物的种子和嫩芽。
而且,岛上几乎没有威胁它们生存的天敌,除了行动缓慢的海龟,没有其他动物会对它们构成致命威胁。
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让白喉秧鸡开始了独特的进化历程。
它们不再需要长途飞行去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渐渐地,它们的飞行能力逐渐退化,最终变成了不会飞的鸟类。
从外观上看,白喉秧鸡体型不大,成年个体体长在30多厘米左右,身体相对瘦小,有着纤细的脖子和腿脚,看上去十分灵动。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白色的咽喉,在其鲜亮的栗色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除了喙和尾巴是黑色,周身基本都呈现出明亮的栗色。
白喉秧鸡生性胆小,习性隐蔽,平时喜欢栖息在沼泽地的水草丛中,那里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昆虫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它们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为食,同时也会捕食一些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比如小鱼、小虾等。
在觅食时,它们会小心翼翼地在草丛中穿梭,一旦察觉到危险,就会迅速躲进茂密的草丛中,让人难以寻觅它们的踪迹。
在繁殖季节,白喉秧鸡会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用蒲草和芦苇叶筑巢,巢呈盘状,雌雄双方会共同参与孵卵,精心呵护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但这样的生活并没能一直持续下来。
大约在13.6万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阿尔达布拉环礁。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海平面急剧上升,汹涌的海水迅速淹没了这座美丽的环礁。
对于那些会飞的鸟类来说,它们可以振翅高飞,去寻找新的栖息地,然而,不会飞的白喉秧鸡却陷入了绝境。
它们既无法像鸭子一样在水中自如游动,也没有翅膀帮助它们逃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海水吞噬。
整个物种就这样遭受了灭顶之灾,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一些化石,见证着它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这次灭绝是如此的彻底,在之后长达数万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阿尔达布拉环礁,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再发现白喉秧鸡的踪迹了。
然而,大自然总是充满了惊喜。
大约在 10 万年前,地球进入了冰河时代,海平面开始下降,阿尔达布拉环礁又重新露出了海面。
这座曾经被海水淹没的岛屿,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后,再次焕发出了生机。
曾经消失的植被开始重新生长,鱼儿也再次游回了这片水域。
就在这个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些白喉秧鸡再次出现在了阿尔达布拉环礁上。
原来,在白喉秧鸡灭绝后,它们在其他地区的同类,比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一些鸟儿,依然保留着飞行的能力。
当阿尔达布拉环礁重新浮出水面后,这些会飞的鸟儿凭借着本能,再次飞越海洋,来到了这个曾经的家园。
重新回到阿尔达布拉环礁的白喉秧鸡,数量和分布范围与灭绝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灭绝前,它们在岛上广泛分布,数量众多。
而重新出现后,一开始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范围也较为局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繁衍后代,数量也慢慢增加。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鸟儿也逐渐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变成了和之前灭绝的白喉秧鸡一样的鸟。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这种物种早就消失了,但是一些前往阿尔达布拉环礁进行生态考察的研究人员,在岛上发现了一些长相奇特的鸟类脚印。
这些脚印与已知的岛上其他鸟类脚印都不相同,最后专家通过设置相机陷阱、追踪脚印等方式,终于发现了白喉秧鸡的身影。
这一发现让整个科学界都为之震惊,白喉秧鸡这个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3 万多年的物种,竟然奇迹般地重新出现在了地球上。
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科学家们对这两批白喉秧鸡展开了研究。
他们在环礁的不同区域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和探索,幸运的是,发现了一些非常神奇的化石。
这些化石分别来自不同的时期,其中一部分形成于13.6万年前那场导致白喉秧鸡灭绝的洪水事件之前,而另一部分则形成于洪水事件之后,也就是大约10万年前阿尔达布拉环礁重新露出海面之后。
科学家们对这些不同时期的白喉秧鸡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首先,他们观察了化石的翼骨。
在 13.6 万年前灭绝前的白喉秧鸡化石中,翼骨相对较短且粗壮,这是典型的不会飞行鸟类的特征。
翼骨的这种结构变化,表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翅膀逐渐退化,飞行能力不断减弱。
因为在阿尔达布拉环礁这样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环境中,飞行对于白喉秧鸡来说不再是生存所必需的技能,所以它们的翅膀就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翼骨也随之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而在10万年前重新出现后的白喉秧鸡化石中,翼骨同样呈现出较短且粗壮的特征。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十分惊讶,因为这意味着重新回到阿尔达布拉环礁的白喉秧鸡,在短短的时间内,又朝着不会飞行的方向进化,并且进化后的翼骨特征与灭绝前的白喉秧鸡几乎相同。
除了翼骨,科学家们还对比了踝骨的特征。灭绝前的白喉秧鸡踝骨较为宽大,这有助于它们在地面上行走和奔跑,是适应陆地生活的一种表现。
而重新出现后的白喉秧鸡踝骨同样宽大,这进一步证明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相似性。
通过对这些化石特征的对比分析,科学家们确定,重新出现在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的白喉秧鸡,与13.6万年前灭绝的白喉秧鸡属于同一物种,而且它们都经历了向不会飞行方向进化的过程。
这些化石证据就像是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了白喉秧鸡在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的兴衰历程,也为科学家们研究生物的进化和灭绝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白喉秧鸡的“复活”和重复进化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迭代进化。
迭代进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物种在相同的地点,但在不同的时间,会由于相同的基因演化成相同的身体构造。
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进化是一个线性、不可逆过程的认知,让我们认识到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进化可能会出现重复性和规律性。
这也为我们研究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强大作用。
参考:
文汇客户端《进化的奥秘!已灭绝的生物居然神奇地“原地复活”,重新进化出了一样的物种》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