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漆木器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又以楚国漆器最具代表性。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兵器、乐器,还有模仿铜器、陶器;模仿动物造型的,各种器物花纹精细流畅,绮丽无比。从考古发现看,楚国漆木器发现地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众多省份,器物类型更是包罗万象,见怪不怪了。
可即便如此,此次武王墩出土的一件漆木器,却引发了考古现场的阵阵惊叹。这会是一件什么样的漆木器呢?
御龙乘凤,遨游九天,这既是楚辞中的浪漫与奔放,也是楚文化精神特质的典型呈现。
这件雍容华美的龙凤漆木案,规格尺寸为春秋战国同类漆器中首屈一指。它静静地躺在今人专门配置的保护液中,波光潋滟,龙凤灵动。
漆木器,华夏民族七千年智慧凝结而成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漆木器优势得天独厚、独领风骚。武王墩龙凤漆木案不仅形制规格罕见,其工艺之精美更令人赞叹。
大案三边有拦水沿,沿上和外侧鎏金铆钉装饰,四角鎏金包边。案面龙凤图栩栩如生,沿对角线对称布局。两只凤鸟头部相对,长身而立,神态安详,振翼欲飞。凤鸟所向之下,两条长龙蜿蜒而出,张嘴露牙、威而不怒。龙身中段和尾部,各引出一条凤尾,卷曲成圆,圈内一只似龙似凤的幼崽,悠然自得、自在嬉戏。龙头和龙身之间,密集的纹饰间还刻画着两条小龙,张牙舞爪、锋芒毕露。漆案华美如斯、尽显王者尊贵。
它,或曾居祭坛之高,供奉神灵先祖;或曾处兰台之上,美酒佳肴、君臣宴乐;抑或曾深藏宫闱,日夜陪伴楚王。千年回望,色彩依然饱满,线条精细如昨。龙蟠凤逸、流畅灵动,仿佛翱翔于天地之间,这或许就是楚人“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无碍于物、自由洒脱的形象表达。
楚人以火神祝融为先祖,“其精为鸟,离为鸾”,祖先即为凤的化身。漆案中,凤鸟居于中央俯瞰天地。祝融后代,亦为楚人先祖的羲和,以龙车侍日,尊龙也在情理之中。龙的形象因此苍劲有力,生生不息。龙凤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其形态与意境,正是南方楚地凤鸟崇拜,与北方中原以龙为尊,两者相互交融、嬗变、演进,直到今天。龙与凤,祥瑞与和美,已然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