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中国传统年俗——迎财神(俗称破五)。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财神信仰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的成型和财神信仰的流行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 信仰对象一般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财帛星君、禄星,“武财神”关羽,还有五路神,利市仙官,刘海蟾,五显财神,和合仙官,文昌帝君等等。


在佛教中也有诸多示现能令人具足财宝、称意所需的佛、菩 萨,以及示现司财之职的护法诸天,如多宝如来、药师如来、虚空藏菩 萨、布袋弥勒、摩诃迦罗、、大辩才天、毗沙门天、黄财神等等。

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日,寺院常以财神赐福法会为缘起,以佛教特有的仪式举行佛事,随缘度化接引众生,让大众有缘亲近三宝,为有缘众生增福增慧,把菩提种子深植到八识田中。


财神信仰对象的共同特点,都是慈悲、智慧、忠义、公正、无私,为人景仰。初五迎财神,拜财神,重要的是学习财神的正直勇敢、慈悲布施、善恶分明的精神与广大胸怀,以开启我们内在本有的心灵财富。财路通广、精神富足,正是新时代财神文化的精蕴。


佛教的财富观

佛法不是一味地苦行,更不是让人抛弃世间的一切,比如财富,佛法并不排斥财富。

《华严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从实质上来说,从事工农商各个行业、追求财富,都是不离实相的,佛法就在其中。

佛教的财富观,是要如理如法的取得和使用财富,这样的财富称为“净财”,即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仅是维持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大众。

那么,怎样才算如理如法的取得财富呢?佛教认为,财富的多少,也是因缘果报,佛教反对财富命定的观点,认为自己的业力决定自己的福报。这其中包括宿因和现缘,一切不劳而获的定命论,是不对的。

因为虽有布施的业因,而福报现前,还是要有现缘。前生的福业,有的能自然感报,但更多还要依自己现生的造作——现缘。用一分的力量,才有一分的收获。

所以佛教认为不能只想着依靠宿世的福业,还得靠今生的努力。


《佛说善生经》中说:“先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凡人必须拥有一种技术,然后才能通过技术创造价值。而技术又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才能熟练掌握,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更不能为社会提供价值。

《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者,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勤劳,无论是农牧种植,还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等,都能将本求利,获得财富。

佛陀认为人生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还要有恒心,勤劳经营,才能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如果懒惰放荡,必然导致饥寒交迫铤而走险,最后,恶事生起,苦报现前。

佛陀在提倡勤劳致富的同时,还说经营要把握时机,做到互通有无,以智慧求财。

在《长阿含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人结伴外出经营,其中一个人以货易货,以贱易贵,本来只买到些廉价的麻,后来通过买卖丝、帛、银、金,致富回家,令人赞扬。

另一人不能随机应变,同样买的麻,到最后仍原封不动,一无所获,被人视为愚笨。


佛陀教导,财富的获得必须要取之有道,符合“八正道”中的正业与正命。

正业,指正确的行为,不作杀生、偷盗、邪恶等恶业,常作善业。

正命,指正确的生活,以正道谋取衣食、用具等物,养家活命,不贪求无厌,不敲诈剥削,不挥霍浪费。

佛陀以智慧洞彻诸法实相,慈悲护念一切众生。

佛陀的财富观,以因缘果报为中心,既崇尚积累财富,满足世俗生活的需求,求得富贵福德,又提倡勤俭节约,善于理财,不浪费,不吝啬。

虽然提倡勤俭,反对对财富的贪求,又提倡布施众生,要与般若智慧相应,了明因果,慈悲利他。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版权声明:

○ 本文为网络采集文章,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