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大年初一,伴随着清脆的羊羔叫声,两只新生命降临到沂蒙大地上。正如新生命的到来一样,地处沂蒙山区的我的老家,这片古老的泰沂山脉,也在不断地展现出新的姿态和样貌。
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就位于“天下第一镇山”沂山和齐长城第一雄关“穆陵关”脚下,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老家人靠山吃山,每次经过大关岭,都会看到吊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匠,在他们的身前是壁立上百米的花岗岩山体,在他们身后,则是成堆的巨石,那种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曾经是乡民的收入来源,也成就了石匠这个职业。
我曾经无数次经过骆驼石,在骆驼石下躲避烈日;我曾经跟着父亲去看猴子石,去看柜子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精美的沂山红石料,曾经是沂山的馈赠。随着时代的进步,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这些沂山红终于不再遭受斧钺之刑,可以静静躺在大山里,注视着这广袤的大地。
与蒙山合称沂蒙山的沂山,曾经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它只是一座山,一座可以提供石头、提供木材、提供山珍的储物柜。我们曾经进山拾柴禾,运石材,可以捡蘑菇,可以采虫草。甚至周边的羊群,可以尽情地在山上啃食,成就了美名远扬的临朐全羊。
但随着沂山的封山育林,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山体,这座“大海东来第一山”,这座16位帝王封禅的东安之地,这座康熙口中的“灵气所钟”的山,终于有了全新的面貌。
东大门拔地而起,非遗馆、研学基地渐次排开,还有那曾遭破坏的东镇庙,也开始重建,扩建。一座座的残碑被重点保护,大家开始从残存的文字解读沂山历史的辉煌。东镇庙中的唐槐,那挺拔入青云的苍柏,还有那子母银杏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瑰丽的历史。越解读,越兴奋,越解读,越自豪。
生活在此地的人,想到沂山,不再是石头和林木,而是5A级的风景区,曾经去捡蘑菇和拾柴火的地方,现在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放松之地,旅游之地。我们惊喜于春天的鲜花盛开,我们奔跑在夏日绿色的海洋,我们惊叹着秋天满山的红叶,静赏着冬天绝美的雾凇。
我甚至突然间发现,从我的村庄可以直接看到狮子崮雄浑的山体,而曾经那里就是模糊的沂山而已,就是阻挡自己走出大山的障碍,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原来这么美。
世间万物,不同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迈入文旅发展时代的沂山,祭祀仪式每年都在宣告着曾经的繁华;李白留下诗句的百丈崖依然断崖飞流;雄伟的狮子崮依然傲视东方。而那些曾经远离的动物,再次回到这里安家落户。沂山变了,变成了我们心中所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