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铜器的纹饰里解码年味,在年画的鲜艳色彩中探寻年俗……这个春节假期,“逛博物馆”成了不少市民游客的选择。

全国多地博物馆精心筹备了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活动,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化年”。让文物“开口”讲述中国年的千年脉络,邀观众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何以中国年”的答案。


文物里的年俗密码,解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这个春节,三星堆博物馆馆藏的商代青铜蛇从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人气明星”中脱颖而出,站上“C位”。往来游客围绕在展柜四周,拍照打卡,期盼乙巳蛇年好运。


当展柜中的青铜蛇与乙巳蛇年春晚的吉祥物“巳升升”时空对话,观众得以触摸到中国年最深层的文化密码。


乙巳蛇年春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也纷纷亮相。这些“国宝”吸引了公众纷纷前往参观。春节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每天客流爆满,目前到2月4日的门票均为“已约满”。


在上海博物馆,“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前人头攒动,争相拍摄“蛇”文物,感受蛇灵文化。“伏羲女娲捧日月”画像石拓片、鎏金蛇头铜剑柄、蛇头銎铜叉、陕西皮影“青蛇架”……展览汇聚了众多与蛇相关的文物珍品,从远古陶器上简约抽象的蛇形纹饰,到精美绝伦的近现代蛇主题工艺品,全方位展现了蛇这一元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寓意与艺术呈现。


除了致敬传统文化,不少文博单位还引进国外文物展览,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是南京博物院“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系列展之一,来自中外30多家文博机构的400件/套重磅文物荟萃南京博物院,展示14—17世纪,明代的中国人在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消解、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观。

开启“白+黑”模式,沉浸式体验唤醒文化基因

数字技术如何使文物上的纹样焕发新生?故宫超高精度“数字文物”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首度亮相,采用沉浸式渲染、图像搜索等技术,让观众通过“‘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了解纹样的灵动之美。


烧烤、火锅、腊肉、生鱼片……这些美食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它们就已悄然登上了辛追夫人的盛宴。这个春节,在湖南博物院“湘当有味的马王堆”活动中一起寻味西汉。“守味湖南年”马王堆美食文化特展以“辛追夫人”的名义,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轪侯府的新春家宴。

在博物馆过大年,不仅有线下大展,专家导览,还有新春游园会等活动。“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声,南京市博物馆围满了观众。1月30日至2月2日,每天都有非遗展演活动。传统舞龙舞狮、高淳“打水浒”武术表演、跑马灯、跳五猖等轮番上演。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取景地之一,春节期间,博物馆推出了演出《又见青白》以及夜演《金陵寻梦·又见青白》。


与此同时,多地博物馆推出“夜游专场”,将灯火璀璨的馆舍打造成“历史剧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春节期间开放不限次撞钟体验,当吉祥钟声响起,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顺遂,此外,报恩塔也亮起了新年限定灯塔色,给足新春仪式感。

何以中国年?博物馆给出答案

今年春节,博物馆正以创新的姿态,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当游客驻足于一件汉代陶灶模型前,想象古人“祭灶”时的虔诚;当孩子举着AR生成的虚拟“年兽”,笑着追逐穿越千年的传说——这便是“何以中国年”最生动的答案: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以新的方式,活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与创造中。


在整个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全方位优化参观预约流程,精心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全力确保正常开放,推出了延时参观的文化惠民举措。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延时开放到晚上9点,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不闭馆的文化空间;江苏南京8家博物馆及10余家热门景区实施“提前开园、延迟闭园”;河南30余家博物馆实行延时开放,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就拿江苏来说,春节前3天,江苏362家备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50多万人次。


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武汉的长江文明馆等多地多家博物馆举办夜游活动,满足观众过年的文化需求。

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的博物馆通过增加讲解场次、志愿服务讲解、微信扫码讲解、租赁讲解设备等多种途径,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文 吉星/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