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箕,约公元1180年前后(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建宁府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子翚孙,玶之子。恬于仕进,饮酒赋诗自遣。年未五十,移家筑室南山下,自号种春子。家有堂曰「方是閒」,因又号方是閒居士。工文章,刘淮叹其「笔力豪放,诗摩香山之垒,词拍稼轩之肩」。有《方是閒居士小稿》二卷传世。



池萍 其一 宋 · 刘学箕

一番雨过一番多,间挟晴风涨绿波。

柳絮吹残游迹在,谢池点点是阳和。

一番雨过一番多:描述了雨后的池塘中,浮萍随着雨水的增加而不断增多的情景。“一番雨过”指的是一次降雨过后,“一番多”则形象地描绘了浮萍的增长态势。

间挟晴风涨绿波:紧承前句,描绘了雨后初晴时,微风吹拂水面,使得池塘中的绿波荡漾的情景。“间挟晴风”指的是雨后的晴天伴随着微风,“涨绿波”则形象地描绘了水面因风吹而起的波澜。

柳絮吹残游迹在:描绘了柳絮随风飘散后,部分柳絮仍留在池塘水面上的情景。“柳絮吹残”指的是柳絮被风吹散后的景象,“游迹在”则形象地描绘了柳絮在水面上的痕迹。

谢池点点是阳和:以“谢池”为典,暗指池塘中的点点浮萍与柳絮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和谐。“点点是阳和”则形象地描绘了池塘中浮萍与柳絮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寓意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池萍其二 宋 · 刘学箕

竹篱茅舍去相安,谁与移根入画栏。

尽道重帘妨暖日,疏枝却得护春寒。

首句:“竹篱茅舍去相安”描述了浮萍(或某种植物,诗中虽以“池萍”为题,但此句并未直接点明是浮萍)在竹篱茅舍旁自然生长、安然无恙的情景。这种描述营造了一种宁静、质朴的田园氛围。

次句:“谁与移根入画栏”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是谁将这些植物从它们原本生长的地方移植到了精美的画栏之中。这里可能暗含了对人为干预自然生长规律的反思或批判。

第三句:“尽道重帘妨暖日”描述了人们普遍认为厚重的帘幕会阻挡温暖的阳光。这里可能是在比喻某种障碍或束缚,使得原本应该享有的温暖和光明被阻挡在外。

尾句:“疏枝却得护春寒”转折之笔,指出虽然重帘妨碍了暖日,但稀疏的枝条却能在春寒料峭时提供保护。这里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辩证的观点,即某些看似不利的条件或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反而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池萍 其三 宋 · 刘学箕

风标漫与万花殊,可有尘埃染得渠。

把住琼枝相晤语,只疑身在玉堂居。

首句:“风标漫与万花殊”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刻画出萍藻与万花截然不同的风姿。万花绚烂多彩,而萍藻则以其独特的清新脱俗之姿展现于世人面前,凸显了萍藻的独特魅力。

次句:“可有尘埃染得渠”诗人以反问的口吻进一步凸显了萍藻的高洁品质。在尘世的喧嚣中,万花或许难免受到尘埃的沾染,但萍藻却如同超凡脱俗的仙子,保持着自身的纯净与高雅,尘埃岂能染指?

第三句:“把住琼枝相晤语”诗人通过“把住琼枝相晤语”这一动作,将人与萍藻之间的情感联系巧妙地表达出来。琼枝,喻指萍藻的美丽与珍贵,诗人仿佛在与萍藻进行心灵的对话,共同分享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尾句:“只疑身在玉堂居”诗人通过置身于华美宫殿的遐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热爱。在诗人的笔下,这片生长着萍藻的池塘仿佛变成了一座仙境般的宫殿,让人流连忘返。



登西楼怀汤损之 宋 · 刘学箕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桥流水绕宫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栏干无夕阳。

首句:“杨柳飘飘春思长”杨柳的轻柔飘动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绵长的离愁。诗人通过描绘杨柳的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怀念。

次句:“绿桥流水绕宫墙”诗人站在西楼上,眼前是碧绿的桥梁和潺潺流水环绕着宫墙的景象。这一描写不仅增添了空间的广阔感和寂寥感,也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第三句:“碧云望断空回首”诗人仰望碧蓝的天空,只见白云悠悠,却不见所怀念的人。这里的“空回首”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尾句:“一半栏干无夕阳”夕阳的缺失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不仅表达了对相聚不再的哀伤,也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寂寞和离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