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宋史里允文允武,但在宋史里非议颇多,被认定为奸臣,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乌台诗案”中构陷苏东坡,差一点要了苏东坡的命,可问题是,此人却能领兵平定叛乱,诗词水平更是不亚于苏轼,这也许就是他的双面人生吧。

提及舒亶这个人,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但提及差点导致苏轼丧命的乌台诗案,却是无人不知,而弹劾苏轼作诗讽刺朝政。主导乌台诗案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舒亶。



乌台诗案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发生的,这应该是北宋时唯一的一个文字狱案件,要知道北宋文化昌明,厚待士大夫,几乎没有因言获罪的事情,所以实际上乌台诗案是跟新旧党争有关系。

这事儿是当时的御史舒亶从苏轼的《湖州谢上表》里挑了些话,还有他以前写的诗,说苏轼诽谤朝廷,弄出了这场文字狱。宋神宗听取何正臣、舒亶这些御史对苏轼的告发后,就让太常博士皇甫馔去湖州把苏轼缉拿回汴梁。



苏轼被押到汴梁后,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舒亶在这个时候,把苏轼写的诗牵强附会,乱扯一通,硬往上扣罪名,就是想给苏轼定罪,打苏轼在牢里关了一百多天,差一点就死了。后来经过好多人帮忙,苏轼才没被处死,当年十二月这个案子结了,他被发配到黄州。从元丰三年到七年,苏轼在黄州待了五年。还有二十多个官员也受了牵连,这在宋代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一个文字狱。

在这里必须要指出一个问题,北宋的御史是个什么样的职位?自秦朝开始,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所有的皇帝对御史这一官职重视非常,明确支持御史台长官对于官员的弹劾,宋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官员就是负责弹劾官员,具有风闻奏事得权力,为了让御史没有负担,历朝都规定,御史弹劾官员没有政治责任,在朝廷中监察权独立运行,监督和弹劾的权利不受任何高级官员限制,包括皇帝。当然与此同时,为保证御史的权力不会过大,御史台官员的官位大都很低。御史台最下层的官员侍御史,官位五品,俸禄比不上一个小县令,而御史台的领导在各朝代中的最高也只有二品。

以卑秩尊,以小制大,御史官员一方面有历代皇帝直接给予保障的巨大的参劾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御史基本是面对哪怕当朝宰相,他们也是照参不误。包拯就当过御史,他曾言:“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因此舒亶弹劾苏轼属于职责所在,与何正臣刻意构陷的出发点不同,他是完全出于公心。



宋英宗治平二年舒亶高中进士,在二十三岁被授予临海县尉。虽然品秩不高,但舒亶为官刚正,因被下属不孝,激愤之下将其斩杀,事后自请革了官职回家。可此事很快被王安石知晓此事后,王安石十分欣赏他的侠义之气,将舒亶提举为审官西院主簿。

舒亶由此正式进入北宋朝堂,可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出使西夏,划定宋夏疆界。而在此之前他没有从事过任何“外交”工作,当时的北宋与西夏刚刚交战完毕,大败而回,西夏借机狮子大开口。舒亶在此情况下,毫不畏惧,也不带护卫,单枪匹马进入西夏营地,在西夏达成协议,功成归朝后,舒亶升任奉礼郎。



熙宁三年,王安石变法紧锣密鼓展开,舒亶自然成为拥护新法的一员,期间经监察御史张商英推荐,进入台谏中心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此后在御史台干了十多年,几年之后,就发生了那件让舒亶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任后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叫《湖州谢表》,其中有几句话被“新党”拿过来过分解读,认为苏轼有讥讽的意思。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因此被捕押往京城,同时还有数十人受到了牵连。但实际上,乌台诗案是北宋朝廷政权斗争的一个缩影,没有这乌台诗案,也会出现“红台诗案”、“蓝台诗案”一类的事情。



早在熙宁四年,苏轼再一次于朝廷上公开表示对新法的反对,同时一一列举了新法诸多弊病,对此御史谢景向宋神宗上奏弹劾其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自请离京,而一路之丧,苏轼碰见老百姓受新法的迫害,一时感慨下笔作诗,这诗如果是别人写也就罢了,但苏轼不仅仅是一个在朝廷为官的文人,更在整个北宋文坛都有着极高声誉,影响力太大了。

对此新派官员十分紧张,他们意识到,苏轼的诗作已经超越了一般诗人,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逾越了政治秩序,将引导舆论,于是在元丰二年三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与舒亶进呈诉状,称苏轼讥讽朝廷、讽刺新法,言论流布甚广,同时御史中丞李定上呈《钱塘集》,详细注明苏轼对朝廷的不敬,一一列举他此番行为在朝廷和民间掀起的风言风语。而舒亶的作用就到此为止这里以后再也没有与苏轼有任何交集,至于后期宋神宗大怒,一封圣旨把苏轼送进大狱,和舒亶并没有多大关系。



舒亶的作用,仅是履行了自己作为御史官员的职责,就是发现有对朝廷不利的地步,便像过去弹劾任何一个官员一样,呈上证据。他在弹劾的奏报中写道,苏轼的作品“小则镂板,大则刻石,传播中外。”就凭这一句话,后世人就把弹劾一事全都扣在了舒亶头上。再就是台谏在宋代实际已经成为皇帝的私人监察系统,舒亶作为台谏长官,自然要以皇命为准绳,秉持皇帝意志为指向,也就是说,舒亶的行为是皇帝意识的体现。

舒亶从监察侍御史知杂事、到拜御史中丞,十余年间做到了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舒亶“错事”就做了这一件,但他更干许多好事,比如弹劾朝中官员与地方官相互勾结,剥削百姓,造成民生凋敝,指责京官子弟交谒宾友的风气提出禁止,舒亶因工作不力,上表神宗皇帝,自责“臣正以督责官属为职,实无幸免之理”,他自己请罪,罚了自己铜十斤。舒亶能够秉公治案,处事果决,深得得神宗嘉奖。



舒亶先后审理郑侠狱、太学狱、乌台诗案与陈世儒案,被屡屡升官,委以重任,成为神宗在位时位极一时的御史权臣。台谏任职五年,舒亶连续弹劾了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章惇、曾巩、刘挚等宰相级别大佬,轻者罚钱,重则丢掉官位,罢出京城。舒亶如此急进弹劾,背后肯定宋神宗的悄然默许。舒亶虽是新党,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党人,也因此,在元丰末期,他舍弃党派利益而劾张商英,而绍圣年间他也没有回到权力核心。

元丰六年正月癸巳,御史中丞舒亶与尚书省就录目一事产生矛盾,宋神宗倒向旧党。此前,王安石已罢官回乡,新党内部矛盾不断,宋神宗在此情况下将42岁的舒亶罢黜。就此舒亶一直闲赋在家,一待就是11年。



但谁也没有想到是,宋徽宗登基后,起用53岁的舒亶改任荆南府奉命平叛。让御史台的官员领兵打仗,宋徽宗真会用人啊,预料不到是,舒亶平定了地方叛乱,收复诚、徽二州,但刚刚平定叛乱不久,舒亶病逝于军中。享年六十三岁。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