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批上海援摩医疗队闵行分队远赴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已有两个多月,远在一万六千公里外的11名援摩医疗队队员目前过得如何,在当地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时是否顺利呢?

本期《约访》,节目特意邀请了援摩医疗队队长、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洪亮、援摩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胡伟琦以及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冯丽君与我们进行了一次“跨洋连线”。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洪亮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胡伟琦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冯丽君

点击收听完整音频

远赴异国,肩负使命

医疗队的组建并非一蹴而就。从2024年2月接到任务,4月组队完成,随后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国内培训。培训内容涵盖15项课程,不仅有法语学习、法律法规、外交纪律、礼仪、野生动物保护,甚至还有反恐和野外生存等知识。出发前,医院还精心为队员们准备了丰富的生活物资,从大米、调味品到先进的专业医疗设备,全力保障队员们在异国的生活和工作。

到达摩洛哥后,队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交接工作中。尽管生活问题不断,但他们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完成了生活和临床的交接。


直面困难,坚守岗位

医疗队所在的穆莱·阿里·谢里夫(省立)中心医院,位于德拉·塔菲拉勒特大区的首府拉西迪亚,是一所综合性大区医院,设有床位300余张,承担该地区约200万人口的医疗保障任务。拉西迪亚靠近撒哈拉沙漠,日照强烈,风沙漫天,蔬菜水果品种单一,绿叶菜稀缺。巨大的环境落差并没有让队员们退缩,可当地简陋的医疗条件着实是让队员们“震惊”。

医院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很多在国内常见的医疗检查和设备在这里都难以见到,在手术过程中停电成为了常态。胡伟琦在当地做第一台手术时就遭遇停电,漆黑一片中,他和护士们凭借手机照明,在电力中断、恢复的循环中,坚持完成了手术。


妇产科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地医院产科一年分娩量近5000,但医生仅有4人,其中只有1名摩洛哥医生。在这里,妇产科医生不仅要负责门诊、急诊、产房、手术室等多项工作,还要应对大量转诊的危重病人,平均每次值班要做五台手术,不论是工作量还是手术难度都充满了挑战。

“有困难了,我们就一起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冯丽君笑着说,“毫不夸张地说,在拉西迪亚分娩的70%的孩子都是由中国医生接生的。很多小朋友看到我们会很友好地跟我们说‘你好’,他们的妈妈或许会告诉他们,他是一位中国医生接生的。这时候荣誉感又瞬间爆棚”。


语言沟通也是一大难题。虽然队员们每人配备了翻译机,但当地主要语言是阿拉伯语和伯伯尔语,翻译机无法准确翻译,沟通只能通过当地医生和护士周转,这给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然而,队员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在语言交流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异国春节,别样坚守

春节,这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对援摩医疗队的队员们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今年,他们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出发前,两家医院的同事为他们准备了蛇年的春联和挂件,他们也积极与当地医院沟通,准备在春节期间举办联谊活动。尽管工作忙碌,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布置驻地,挂上春联、贴上福字,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队员们的家人也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冯丽君医生的妈妈虽然担心女儿的身体,但还是叮嘱她不要牵挂家里。胡伟琦医生的妻子夏蓉,从最初的担心到看到丈夫在摩洛哥安顿下来后的放心,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今年的除夕夜,当北京时间零点跨年时,摩洛哥当地时间是下午5点,正好是队员们准备吃晚饭的时间,相信那一刻,他们会和家人连线,分享这份别样的新年祝福。


未来可期,砥砺前行

春节过后,医疗队计划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进一步熟悉当地的医疗工作流程、环境,提升语言能力。在安全和当地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将引进新的技术、制度和理念,如外科的微创技术等,同时加强多学科讨论、微创管理和重症病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今年恰逢上海援摩五十周年,上海市政府和卫健委有一系列活动,医疗队也将配合为30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等工作,预计活动将持续到七八月。

援摩医疗队的队员们,在摩洛哥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当地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他们是新时代的逆行者,是大爱与担当的践行者,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医疗援助事业中,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记者:金晶

编辑/初审:方佳璐

复审:姚怡莹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