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不是目的,让当事人从具体事件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深刻吸取教训,才是目的。基于此,对这类行为予以适当“宽恕”,并不突兀

今年春节期间,江西多地警方推出“轻微”不罚、“首违”免罚、“允许停”便民服务措施。此前,河南、四川、湖南等多地均表示春节期间推出“首违不罚”“便利停车”等措施。此类人性化举措,引发网友关注。

结合相关地方部门的措辞来看,当地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暖心春节;二是为了减少拥堵和“梗阻”,让“在路上”的人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助力群众便捷、高效出行。这样的立意,关切了现实情境,呼应了民心。

春节是交通出行高峰,车流量巨大,易生突发状况。一旦“人在囧途”,不但自身陷入困难局面,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加剧拥堵。而春节期间,很多车辆行驶在异地,车主对路况不熟又归家心切,一不注意就会产生交通违法行为。此时若被违法处罚等事务耽误,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影响情绪。

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奔波在旅途中的车主并不是有意违反交通法规,而是无意识犯错。一些轻微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毕竟后果不严重、影响不大,而且纠错也相对容易。

处罚不是目的,让当事人从具体事件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深刻吸取教训,才是目的。基于此,对这类行为予以适当“宽恕”,并不突兀。

“轻微”不罚、“首违”免罚,确实让地方少了一笔罚款收入。但比起善政带来的美誉度,这样的经济“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在春节的特定氛围中,接受免罚处理和帮助者,出于具体而鲜活的体验,会对一个地方形成深深的感念,从而产生互动、回报心理。这些良性的互动,可以汇聚成一种共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促进地方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

值得提醒的是,“轻微”不罚、“首违”免罚并不是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放任,掌握好尺度,是必须的。同时,开车人也应该丢弃无所谓的态度和侥幸心理,时时处处遵章守法。唯有在路上的每个人都敬畏法律法规,都恪守行为边界,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序的春运环境。

穿越他乡才能回到家乡,而人们所走过的一个个“他乡”,也是你我他的家乡。延伸而论,他乡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用善政向回家的人们传递一份温暖,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一份力量,体现的正是“春运文化”的内涵。在春运中,所有的“异地”都可以无分彼此,所有的“他人”都可以携手前行。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