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游击战有一“经典战例”,主导这一战役的将领,是我军有名的“王疯子”。“王疯子”是王近山的绰号,“疯子”二字并没有贬义,是大家都非常佩服他。



王近山15岁参加红军,每次战斗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一次拼刺刀,和敌人抱着一起滚到山崖下,幸运地捡回一条命。从那以后,大家都叫他“王疯子”。

王近山是我军少有的少年猛将,能打敢拼,专打硬战和恶战。

1943年,日本华北司令官岗村宁次在我太岳根据地采用“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企图将太岳根据地变成他的试验地,此时国民党调转矛头,对准我陕甘宁边区,集结军队,准备进攻。

太岳根据地军区司令陈赓,命令王近山带领386旅16团前往延安,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

出发前,陈赓深知王近山的性格,有时候不会那么听指挥。保卫中央的任务重,时间紧,陈赓一再叮嘱王近山,一定要尽快赶到延安,不能误事。



接到命令,王近山带领16团以最快速度向延安出发,路上他们几次与敌遭遇,终于来到山西洪洞县韩略村附近宿营。

韩略村四周都有多处日伪据点,日伪军有40多人长驻此处,号称“治安区”。

这天,他们刚好宿在韩略村以南的南北挂地,这里群众基础好,利于隐蔽,周围的老百姓知道八路军过来,都主动过来帮忙烧火做饭,主动掩护和配合部队。

从当地地下交通站和村干部嘴里,王近山了解到,最近韩略村附近的临屯公路,日军车辆来往频繁,上午有载着物资的车出去,下午又载着抢来的东西进来。

日军狂妄自大,这里警卫松懈,王近山同时接到秘密情报,第二天会有大量日军经过韩略村到太岳根据地。

王近山再三思量,想到陈赓的嘱咐,还是决定,就在这里伏击日军,这么好的条件,不干一票,对不起那些帮忙的乡亲。



他带领战士去摸清地形,这条公路有个地方进难出易,旁边还有一些土包和废弃窑洞,特别适合伏击。

考虑到时间,王近山决定速战速决,不能恋战,就地分派任务,四个连迅速进入伏击阵地。

情报果然很准确,日军共13个车全部进入包围圈。“给我狠狠地打!”王近山一声令下,四个连的官兵如同猛虎出笼,扑向敌人。

6连炸掉最末尾的汽车,堵住敌军逃生的退路,9连在最前面堵住最前面的路,4连和5连则是把日军分割成一个个小段,一段一段干掉。

激烈的枪声过后,王近山带着战士们和敌人展开白刃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除了有个别日军逃脱,其余人全部被歼灭,地上到处都是残肢碎尸。

王近山带着战士们清点战利品,军刀收了一大摞,枪支却明显与人数不符,整整13大车日军,枪支却少的可怜,心想:枪支哪儿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王近山看了一下军刀,不禁喜笑颜开,这13车都是日本军官,他们习惯性配备军刀,枪支用得少。

“咱们灭了这股鬼子,至少要抵战场上杀5万小日本!”王近山没想到打个伏击,竟然能灭掉这么多日军中高级将领,直接给日军来一个“釜底抽薪”。

战斗结束后,王近山没有多留,直接清理战场,在老百姓的掩护下,奔延安而去。

等到延安,碰见毛主席,才知道,原来自己灭的是岗村宁次组织的“战地观团察”,这次战斗后,岗村宁次气得半死,还派飞机出来找我军主力决战。

这场韩略村伏击战,验证了毛主席对游击战的描述:

“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



参考资料:学习时报--韩略村伏击战:《亮剑》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战斗原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