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首歌,很红,歌词很走心。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

可是回到现实,你又会发现,很多的父亲,是不那么值得歌颂的。

他们一辈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就是有改命的机会,也抓不住。

他们老了,眼巴巴指望你养老,若你不管他们,就怒气冲冲;他们丝毫没有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我,70后,作为儿女,到了中年,再去看父亲的一生,发现他勤劳,节俭,却始终没有致富。



01

父亲有三次机会,脱离社会底层。

我的父亲是40后,出生在湘南的河畔。

祖父以摆渡为生,常常可以接触到一些做小生意的人。

有一个货郎,常常到祖父家歇息,货郎也会把城里的一些消息,告诉祖父。

父亲十六七岁的时候,祖父得知县城的一个机械厂要人工,就让父亲去试一试。

父亲的学习能力还行,到了机械厂,很快学会了修理柴油机,电工等。顺理成章就留下来。

机械厂是国营的,但是工人是什么身份,没有定论。反正在上班,也没有人赶你走。

工资是很低的,住宿条件也是很差的。

父亲喜欢抽烟,喝酒,还每天一壶茶,开销不小。加上父亲喝酒之后,也会耽误工作,就常常挨批。父亲一气之下,卷铺盖回家。

多年后,机械厂里的人,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职工,现如今都退休了。

也就是说,父亲失去了变成城里人的一次机会。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父亲结婚,家里有三个孩子,靠几亩地过日子。

这时候,村口的河流里,要修建大型水库。村里人必须移民。

父亲和村里人一起,去看安家的新地方——有靠近县城的郊区,有山里的村落,也有山里的果园。

父亲走了一个圈,回到家,说:“郊区看过了,到处都是泥巴路,走着难受;山里的村落,有几亩地,饿不死;果园,以后的收入如何,不清楚。”

父亲选择了山里的村落,就图一个“饿不死”。

反观那些去郊区的人,后来土地征收,确实富起来了;孩子们打工也方便。

果园里的人,依靠规模效应,家家户户年收入七八万。

父亲再一次,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失之交臂。

我们家到了山区,种地,放牛,养猪,也去山里采摘粽叶等,吃尽苦头,却连学费都凑不齐。

从村里到县里,距离五十多里路,因此社会发展的信息,一点都听不到,完全是封闭的生活。

迫于生计,父母在外公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小店,就在乡里的学校门口。

一开始,父母卖早点,包子油条之类。但是父母的手艺不好,因此效果不佳。

外公建议,就做南货生意,赚差价。父亲想了几天,觉得投资太大,就放弃了,把小店卖了。

接手小店的人,做南货,赚了不少钱。父母捶胸顿足。

父亲第三次失去了改变的机会,他本可以做生意人,却还是农人。



02

三个原因,让父亲沦为底层人。

我总结了父亲一生,然后得出他沦为底层人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格局太小,看眼前,不看发展趋势。

父亲也想过,城里和乡下有区别,但是父亲认为,吃饱饭是关键。至于城市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并不知道,也没有多想。

一些行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父亲完全没有看,只是图眼前。

尤其是父亲去机械厂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六十岁之后,是能够退休的。

事实上,在当年,城里也有一些老人,是退休了,他们的生活如何,完全可以作为参照。父亲却没有那份耐心,不去等待那一天。

第二,学识不够,偶尔学,不会终生学习。

父亲读书不多,也就是当年的“高小”。不过父亲的自学能力很强,一些古典书,也可以慢慢读懂。

他也给我们讲过古代小说,戏曲等。

可是父亲只懂得读几本古书,并没有联系社会,去读社会之书。

社会很大,各行各业不同,各种圈子不同,各种层次不同,父亲就不去了解了。

比方说,城里的职工和乡下的农人有什么区别,父亲不研究;种地和种果树的区别,父亲不了解。

父亲也不知道,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些生意人,过得如何,赚钱的套路是什么。

第三,人穷志短,顾虑多,不能破釜沉舟。

父亲没有钱,投资什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失败了,怎么办?他不会想,成功了,会是什么样子。

父亲怕负债累累,因此一直是负债一点点。这就干啥,都畏手畏脚。

一句话,父亲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因为他本就穷,大不了继续穷。

一个人越是亏不起,输不起,也会战战兢兢走路,越会亏了输了。



03

当然,我的父亲是很勤劳的,也很节俭。

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把野草清除,把水田里的水,保持在一定深度。

农忙的时候,父亲晒得黝黑,肩膀的皮肤都开裂了。

冬天,父亲是没有闲着的,会去山里伐木,帮人盖房子等。

父亲和母亲一起,想尽办法节俭,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父亲也会把破旧的衣服留下来,给母亲做鞋子用。

一日三餐,父亲是有安排的,尽量少开销。一个月,也就吃一顿肉。

父亲抽烟喝酒,都是劣质的烟酒。茶叶,都是自己种的。

忽然想起一句话:“如果勤劳能致富,那驴子也是富人,牛马都可以耀武扬威。”

话很粗糙,但是给我们当头棒喝,效率不高的努力,没有远见的勤劳,无底线的节俭,都是不对的,无法让人富起来。

看父亲,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摆脱社会底层的“参照物”。

避开父亲犯过的错误,我们再去努力,效果就好多了。

一辈子读书,跟着社会的趋势走,敢于尝试新的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去更有机会的地方,安排退休,都能让自己提升层次。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