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位于中国四大民俗节日之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年俗源远流长。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如同滔滔江水,不断稀释发源于农耕社会,植根于乡村的年俗,很多年俗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刚放寒假,就有学子来参加年俗文化研学之旅。1月22日,200多名学生来到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的卡玛生态园,体验逛花街、打糍粑、拓年画、写春联、制漆扇等传统年俗与非遗项目,传承春节民俗,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临近的卡玛生态园缤纷花世界,春色满园关不住,朵朵春花迎新春,各种年花与春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在即将到来的初春,春风一刻也不等闲,拿起光阴的笔,细细描摹着卡玛生态园浪漫的春光。
园区今年首度举行迎春花市,各种时花与市民喜欢的年花摆满花园中心与花田。22日,来自广州佛山两市的200多名学子来到了卡玛生态园,参加一天的年俗研学之旅。他们走进花园,体验广东特有的春节逛花街年俗,了解广东花市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变化,沉淀的文化与民俗,以及所蕴藏的美好寓意。
逛完花街,学子们就体验打糍粑。糍粑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标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糍粑,春节的年糕、煎堆,清明的艾糍,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元宵的汤圆。这些节日食品不仅是传统文化的IP,更是寄托了百姓的美好寓意。如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煎堆代表金银满屋。我国每个区域,每个民族的糍粑品种与特色都不同。
学子们体验的打糍粑是最传统的糯米年糕做法,就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在石臼里,注入白糖水,然后拿起大木槌锤打糯米饭,将米饭打成浆糊状。最后将浆糊拿到簸箕上晒干,切成块,就做成了年糕了。
学子们第一次见识与体验打糍粑,个个都兴奋不已,他们分成组,喊着自编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提起大木槌,用力锤向糯米饭团。随着木槌的锤打,糯米饭也慢慢变成了非常有韧性的糍粑了。
在民俗大课堂里,学子们逐一体验拓年画、挥春、写福字、制作漆扇等年俗与非遗产手工项目,学习了解年画、春联的历史渊源,年画的构成元素与寄予的美好祝愿,春联的结构的意义等,温习王安石所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含义。
通过当天的年俗研学,学子们直说涨了知识。年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现代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研学,他们传承和弘扬了年俗文化,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加知识面,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