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济南1月24日电(记者宋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提升经略海洋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塑料产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管理不够到位,会造成大量塑料垃圾的产生,这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如何应对微塑料污染,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在山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记者采访到了山东省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她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30多年的科研人员,主攻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两个方向。”孙承君介绍,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自2015年起,她的团队开始围绕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山东省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郭笑摄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是一种新污染物。我们用肉眼几乎看不见它们,但其危害却不小。它们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海洋里的“PM2.5”。

目前我们直接生产的微塑料很少,绝大部分微塑料来源于大型塑料垃圾的破碎和降解。

那么,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的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大?

“2018年,向阳红01号科考船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全国首次环球综合科学考察,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南极航段,并全程进行了微塑料的调查工作。”孙承君表示,在南极威德尔海,我们发现水体中有纤维状和颗粒状的微塑料。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表明我们曾经认为的人类最后一片净土——南大洋,也受到微塑料污染。科考结果显示,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都可能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我省是经济大省、海洋大省,塑料制品使用较多。”孙承君提出,我们应当从源头抓起,通过减少使用、重复利用、回收再用(也就是3R原则),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合作等,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进一步营造亲海、知海、爱海、护海的社会氛围,践行3R原则,更好地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孙承君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