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而最热闹的,当属广南壮族群众包“马脚杆”粽粑的场景。“马脚杆”粽粑因外形像马脚而得名,是壮族群众在过春节时必做的美食。

春节前夕,走进广南县莲城镇端讽社区土锅寨村小组村民罗保兰家中,几名妇女不停忙碌着,有的在仔细挑选粽叶,有的则熟练地将稻草剪成合适的长度……她们正为制作“马脚杆”棕粑做准备。


罗保兰介绍,制作“马脚杆”粽粑,要选用上好的糯米,再将挑选好的苏子秆收集起来进行焚烧,让苏子秆充分燃烧,直至化为细腻的草木灰。接着,让糯米均匀地裹上草木灰,原本洁白的糯米逐渐染上深邃的黑色,便可倒入油锅中,加入草果粉、试食盐等进行翻炒,炒至香味四溢便可盛出备用。“用苏子秆来烧成灰来染米,染成黑米,然后又炒,加入草果粉、油、盐,这样吃起来才香、软糯。”广南县莲城镇端讽社区土锅寨村小组村民罗保兰说。


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叶浸泡、洗净,使其变得柔软且富有韧性。包棕粑时,取两片粽叶,放入适量炒制好的黑米和精选腌制好的五花肉,然后将粽叶折叠、包裹,用稻草将粽粑紧紧捆绑,每一圈稻草都要缠绕得紧密而均匀,确保粽粑在煮制过程中不会散开,也不会进水。


“我们包的粽粑用的稻草都是自己种的,剪了以后用来拴粽粑,拴的时候要拴紧点,不能漏,漏了进水就不行了,就不好吃了。我们要包得紧一点,煮熟以后才好吃。”罗保兰说。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满满一大锅“马脚杆”粽粑全部包裹完成,再用大锅、土灶煮上7个小时左右,棕粑便出锅了。新鲜出炉的粽子冒着热气,罗保兰用最传统的方式,谷草切割法,切割开了一个“马脚杆”粽子,顿时香气扑鼻。趁着刚出锅尝上一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满嘴鲜香,回味无穷。“我们壮族逢年过节都要吃粑粑,每家每户都要包壮族‘马脚杆’,亲朋好友大家都一起包、一起吃,高高兴兴过大年。”罗保兰乐呵呵地说。


壮族群众对“马脚杆”粽粑的情感深厚而真挚。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包粽粑的过程。大家一边熟练地包着粽粑,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种场景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亲情与友情凝聚的象征。

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通讯员 许文娟 罗睿 摄影报道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供视频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总编辑 赵文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