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朗普如此,他一手提拔的新任国务卿鲁比奥也是如此。据环球时报1月23日报道,鲁比奥上任第一天便召集日澳印三国外长,举行了一场“四方安全对话”会议。



“四方安全对话”在拜登任上得到大力支持,美日印澳四国借此机制撮合成一个“小团体”,试图为遏华各自贡献力量。鲁比奥上任第一天没有完全摒弃拜登政府的“外交遗产”,反而打破传统,以这一形式亮明其对亚洲事务尤其是中国周边局势的关注,充分说明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其对华态度未必都是善意,邀请中方前来参加就职典礼或是“疑兵之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论美方释放善意还是努力遏华,中方都有相对应的预案。但引起外界关注的不是中方的反制能力,而是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的名字变动。

在此之前,中方将“Rubio”翻译为“卢比奥并用于官方文档里,当年宣布对鲁比奥本人的制裁时,用的就是“卢比奥”这个名字。而在他当选为美国新任国务卿之后,中方对他的称呼也变了,正式从“卢比奥”改为了“鲁比奥”。



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考虑到中方在外交领域一贯微言大义的风格,不少媒体还是对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如美媒《纽约时报》的记者将此事与鲁比奥遭受过的制裁联系起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提问,询问这一译名上的变动是否与他受制裁有关。这位记者的意思不难理解,即他认为中方更改了译名,可能是为解除制裁做铺垫。

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想法是有些“无厘头”的,这位记者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不熟悉中方的惯例。外国人的中文名字大多是音译,这就造成同样的英文名字可能不同的人会翻译的五花八门,如发起“门罗主义”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他的姓和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其实是同一个。

外交场合比较严肃,自然不能频繁出现这样的不同译名,于是新华社承担起了这一任务,由它们对外国领导人、名人的姓名进行翻译。之前称之为“卢比奥”,是因为当时他还是一位美国参议员,级别不到值得中方为他单独校正翻译的程度。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毛宁强调,与中文译名相比,更重要的是他的英文名字,中方制裁针对的是损害中国正当利益的言行。

从中不难发现,谈到制裁这件事时中方的态度是很坚决的,不会特意设置一个漏洞给鲁比奥来钻。当年他大肆散布涉港、涉疆的不当言论,以此在美国国会大出风头搏出位,就应该想到遭中方制裁会受到何种影响。现如今他成为中美建交以来首位无法入境中国的美国国务卿,也可谓自作自受。

至于中美关系是否会受此影响,目前来看还不必过多猜测。因为既然特朗普在明知鲁比奥受中方制裁的背景下,仍任命他当国务卿,那就应该承担这一任命的后果。而且美国外交不止国务院这一个系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也能承担起类似的作用,中美间外交渠道的沟通还不至于彻底断绝。



总而言之,从“卢比奥”到“鲁比奥”,完全不影响中方制裁此人过去的错误言论,美方最好不要对此有所期待。反过来说,如果美方期待中方解除对鲁比奥的制裁,那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