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强身祛病、怡情调心的一大国宝,具有不可穷尽的哲理与奥妙。赵堡太极拳是我国流传最久的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其发源地为河南温县赵堡镇。赵堡镇是古代怀庆府一大名镇,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商业兴隆,是典型的北方集镇。由于战争的影响,赵堡人自古就有习拳练武的浓厚风气。
赵堡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大多是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而成。赵堡太极拳内容丰富、古朴典雅、变化多端、注重实用、舒展大方、技法全面、风格独特。但由于其早期多以身传口授为主,资料甚少,加之保守隐秘之风气和其他一些原因,致使赵堡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不为世人所真正洞悉。改革开放之后,太极拳运动蓬勃兴起,赵堡太极拳也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新生。各地传人纷纷创办武馆拳社、著书立说,促使赵堡太极拳得到广泛传播。
赵堡太极拳第十二、十三代传人浦嘉骐、林黎,致力于在武术、非遗和文化艺术等领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养老机构、高校、街道居委以及青年夜校,提供武术、养生和文化艺术类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输出。近日,澎湃新闻邀请到浦嘉骐、林黎两位传人接受采访,讲述赵堡太极拳以及传统武术的历史传承、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浦嘉骐演示太极剑法(00:59)
澎湃新闻:作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二、十三代传人,两位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太极拳门派的源流以及两位的师承?两位老师各自又是如何接触和爱上太极拳的?
浦嘉骐:从拳谱考证,赵堡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祖师是张三丰。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将其传给精通易理和太极拳法的山西王宗岳。明万历年间,蒋发师从王宗岳,将太极拳传到赵堡镇,从而成为赵堡太极拳的始祖。
赵堡太极拳经历代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赵堡村规严格,世代祖训拳不外传,此拳在赵堡村内历代单传,从第十代才开始开枝散叶、传于世人。
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第七代传人陈清平,陈清平培养出多位宗师,包括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等,又区分出“领落架”、“腾挪架”、“武氏太极拳”等不同风格。但由于清朝禁武的风潮,赵堡太极拳直到抗战时期才开始大量外传。抗战期间,第十代传人郑悟清因战乱到了西安,在1938―1947年间,任西安警备司令部、黄埔军校武术总教官,其师兄郑伯英在赵寿山的抗日部队里担任武术总教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堡太极拳从河南、西安、陕西一带,逐渐往浙江、上海、四川、福建、天津等地传播。
我个人从12岁开始喜欢武术。那时候看了李连杰的《少林寺》,又读了讲述杨露禅偷学太极拳法的《偷拳》一书,导致我迷恋上太极拳。太极拳看似风轻云淡,但举手投足间很有宗师范。恰巧,那时候我们厂的保安干事是杨氏太极拳某一派的传人,他儿子是我同班同学,于是我就开始跟他学拳,入了太极拳的门。
我入门是先练杨氏太极拳,之后又练陈氏太极拳,分别练了十年。但这期间我始终觉得心中有惑,直到遇见我的师父——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阎存文老师,我看他打出一招,只感觉身上发麻,我知道这就是我要学的。前面二十年的积累终于爆发了,于是我就拜阎老师为师,系统学习赵堡太极拳。
林黎:我接触太极拳的历程有些“误打误撞”。我以前工作非常忙,身体有一些神经衰弱、失眠的症状。当时我有个朋友看到我的身体情况后,就带我来找浦老师,想让我通过学习太极拳来调养身体。浦老师在讲拳的过程中,提到女子防身术,我想或许可以让我还在念幼儿园的孩子来练拳。结果浦老师说,孩子太小,还没有打好文化根基,不宜练拳。
我是浙江人,浙江有着尚武的风气,所以我也对武术有一定了解。在观察浦老师打拳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浦老师是有真功夫的,赵堡太极拳也和我过去印象中看到的老年人在广场上打的太极拳有所不同。在学赵堡太极拳的过程中,我的神经衰弱大为好转,慢慢体会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处,遂开始对赵堡太极拳的拳法、拳理产生敬畏之心。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拜浦老师为师,把赵堡太极拳传承下去。
澎湃新闻:作为我国近代太极拳历史最悠久的重要流派之一,赵堡太极拳在招式和理念上有何特色?
浦嘉骐: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有“西北太极拳圣”之誉的郑悟清先生说过“武当赵堡拳乃是有德者得之,无德则失之。粗人得之粗,细人得之细,文人得之精,拳打万遍神理自显。拳打十万八千遍,不动而自转,真乃是一层功夫一层理矣。”赵堡太极拳不是匹夫之拳,而是文化拳、哲学拳、易理拳。
《易经·系辞》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生两仪,四象生八卦。”赵堡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赵堡太极拳师祖王宗岳在《太极拳论》里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赵堡太极拳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赵堡太极拳以《易经》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合其理创其新。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还将《内经》、《论语》、《孟子》以及《老子》诸多经典的心得融化于太极拳中,行拳走架周身处处画圆、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此圆不是简单的圆,而是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始终有规有矩。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由外及内,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总体而言,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有三:一是其健身价值与中医学说不无关联。武当赵堡太极拳全面体现了《易经》中的“自强不息”,集阴阳学说之大成,创造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动静结合、益寿延年之功法。太极拳健身之理法,凭借动静阴阳之理,以导引术吐故纳新,练就丹田内气。打拳时动静阴阳分明而虚实变化,动作轻松柔活、刚柔相济,促使人的身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太极拳又通过肢体轻松柔活的活动,疏通全体经络网,内外兼修,使“五脏六腑”正常工作,身体自然健康。二是赵堡太极拳技击技巧之关键为掌握好其拳架的特点。只有掌握了拳架的基本特点,才能获得太极之真谛。其拳架要求:立身中正、轻松柔和,进退反侧、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技击基础是以圆为宗,以圆稳固自己的重心。
综上所述,赵堡太极拳属于武当太极拳的直系拳派,理法、拳艺独树一帜,是“内外兼修”的武当内家拳。由于拳技独到、拳理完整,因而传播非常广泛,曾两次传拳陈家沟,并传给河北永年人武禹襄,衍生发展为六大派太极拳系。习练赵堡太极拳不但能从根本上强健体魄,而且对调养人的内心修为,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乃至对理想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提升均不无裨益。
浦嘉骐、林黎演示太极推手
澎湃新闻:赵堡太极拳自第十代传人起开枝散叶、传于世人。作为第十二、十三代传人,两位老师能否分享一下赵堡太极拳在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方面的做法和成就?
浦嘉骐:赵堡太极拳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经验,我的一位师伯在中国空军侦察部队里教特种兵,担任武术教官;我还有两个师伯的徒弟都曾经在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做过总教练。赵堡太极拳由于动作幅度小、更贴合实战,所以在实战方面相较于其他传统武术拳种更有优势,在国内外受到学员的认可。
澎湃新闻:两位老师积极开展多项公益活动,包括在高校、养老机构提供武术、养生和文化艺术类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输出。能否介绍一下赵堡太极拳如何肩负起社会责任、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浦嘉骐:10年前,有美国人和新加坡人请我师父去国外教拳,他那时候70岁了,他说我不想出去了。他让我去,我也不想去,我想还是应该在国内把拳传下去。
我在上海教拳,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我们第一次去金桥养老院的时候,院方推了一堆坐了轮椅的老人把我围起来。我们当时就一呆,心想这怎么教?结果教着教着,一大半老人都站起来跟着练,这些老人感到快乐,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在去了几次之后,这些老人的情况逐渐好转,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后来我们专门为老人设计了一套坐着打的太极拳,希望能帮助到这些老年人。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承担起社会责任,给予年老体弱者关怀。
除了去养老院,我们还为市民夜校服务,这也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而开展的公益性项目。通过教拳的方式,来缓解年轻人、白领的压力。此外,我们还通过“武术进校园”项目,在中小学推广适合少儿的太极拳,为他们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浦嘉骐演示太极剑法
澎湃新闻:致力于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与光大,乾堃堂提出“乾坤正气: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失于我身”的使命担当。两位老师能不能谈谈,传统太极拳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浦嘉骐:太极拳有着特别的价值。第一,它有着养生价值,包括缓解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紧张等症状。另一点,练武之人讲究练胆气,克服恐惧心理,没有恐惧心,遇到事情就不会畏惧、不会退缩。
另一方面,太极拳对一些疾病,主要是骨科类和神经类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特别有用。前几年,复旦大学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出打太极拳对治疗帕金森症有很大作用。结合我个人的经历,打太极拳讲究运“气”,这对于治疗哮喘、小儿麻痹症、脑血栓等都有帮助。再一个,打拳讲究中、正,这对于治疗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也有好处。
目前,赵堡太极拳已经在河南、陕西、天津,浙江台州市、安徽蚌埠市成功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积极申报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要尽心尽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本来,也面向未来,努力将赵堡太极拳的深厚文化内涵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下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让这一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正无限接近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蓬勃发展,开花结果,更广泛地泽被和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