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刽子手岗村宁次发动“铁滚”扫荡战术,压缩八路军的生存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彰显功绩,他特地邀请一大批日本军官来参观学习。
八路军386旅16团提前埋伏在这批战地观光团的必经之路上,使用各类武器杀伤少佐以上军官120余人,短暂瘫痪了华北日军的指挥机关。
恼羞成怒的岗村宁次在装甲车上喷涂“专打386旅”的涂装,下令加强对我军的封锁,可是却无法避免大量军官被杀伤的事实。那么386旅还打过哪些大仗呢?在军史上又有怎样的地位呢?
我军主力旅
我们很熟悉386旅的番号,因为《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386旅独立团的团长,在剧中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旅长陈赓就是唯一一个能压住他的人。
而真实历史上陈赓的386旅,比起电视剧中的来说也是不遑多让,让日军闻风丧胆。
386旅原本是东北军的番号,包括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3个师级番号,原来也都是属于东北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借机削弱东北军失利,将这几个番号取消。
抗日统一战线完成后,蒋介石捏着鼻子给了我军一个“第八路军”的番号,同时也把115师、120师、129师作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每个师下面2个旅。
386旅的上级部队是129师,最初的兵员是由红四方面军整编而来,全师只有几千人,严重缺乏重武器,步枪子弹和手榴弹更是不足,实力非常弱小。
但是这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386旅也是作为主力旅,参与到残酷的敌后抗战中,为全民族抗战和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异常卓越的贡献。
386旅的旅长是陈赓,全旅整编完成后就带队奔赴太行山脉,刚进入山西就打了日军数次伏击,初步打响了名头,让日军知道了八路军的不好惹。
真正让386旅名声大振的是神头岭伏击战,这次被誉为“一流的伏击战”的战役后来上了美国西点军校,同时也打出了386旅“中国抗战第一旅”的荣誉称号。
这次战役中,采取的还是围点打援,攻其必救的策略,先用一个主力团围攻日军的关键据点,吸引周边数个县城的敌人救援,然后在中途进行伏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原本被定做伏击地点的是神头岭,这里地势相对险要,可以埋伏大量兵力,有利于部队展开,但是陈赓强烈要求亲自察看地形,却发现神头岭根本不是地图上显示的那样。
这里只有光秃秃的山梁,没有任何遮蔽,道路两侧更是缺乏壕沟,不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之处,但是经过慎重考虑后,陈赓还是决定在这里进行战斗。
因为神头岭的地形不好这一点敌人也能看出来,会在心中放松警惕,有利于我军出其不意,而且这里的公路两侧有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工事,可以提供遮掩,有一定的隐蔽性。
经过讨论研究后,总指挥同意了陈赓的计划,1938年3月16日,负责佯攻的部队和日军交上了火,潞城的1500余日军迅速增援,在公路上排成了一条长蛇。
等到敌人的中间部队经过神头岭的时候,埋伏在公路两旁的八路军猛烈开火,逼停了日军车队,随后大部队从两侧冲锋,很快将日军拖向了白刃战。
经过2个小时的激烈交火,日军大部被歼灭,八路军的损失仅有240余人,我军打出了一场大捷,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386旅的名头由此传扬开来。
伏击日军观摩团
神头岭伏击战后,陈赓再接再厉,先后在长乐村和威县设下口袋阵,伏击猖狂无比的日军,消灭精锐日军3000余人,让眼高于顶的日本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韧性。
自打这以后,日军再有所行动的时候,都会派出哨兵侦察,行军路上更是增添了一份谨慎,不敢像以前那样大摇大摆的上路,386旅也在逐年的战斗中成为了日军的心头大患。
为此侵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岗村宁次发明了一种“铁滚”战术,在“三光”政策的辅助下,对我根据地大举扫荡,压缩我军的生存空间,严重阻碍了我军的正常发展。
由于扫荡取得了一些成效,岗村宁次志得意满,打算将经验推广,于是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战地观摩团,在华北平原上到处参观日军的手段方法,学习这种残酷的战术。
1940年10月21日,386旅16团在王近山的带领下去延安执行保卫任务,途经洪洞县韩略村,在这里暂时休整一晚,没想到从村长那里得到了一个重磅消息。
几天后,有许多日本军官会乘坐汽车从韩略村旁边的公路上经过,这是村长从当地维持会会长嘴里打探到的消息,要求沿途村庄做好物资筹备工作,准确性很高。
王近山当机立断,一边向上级汇报情况,一边带领战士侦察地形,准备打一次伏击。10月22日晚上,各部进入攻击位置,工兵布置好地雷,静等日军上钩。
到了23日上午,日军的车队还没有来,有些战士沉不住气了,王近山决定再等等。终于10点钟的时候,13辆汽车依次从远处驶来,哨兵也带来了确定消息,大鱼终于来了。
几声爆炸过后,轻重机枪都开火了,在最短时间内就打蒙了日军,随后全体上刺刀,吹冲锋号,战士们像下山猛虎一样,很快就杀进了日军的车队中间。
一阵激烈的交火后,120余人的战地观摩团大部分被击毙,其中最高军衔是少将,佐官和尉官更是不计其数,华北日军的参谋和指挥系统短时间内陷入了瘫痪。
岗村宁次接到消息后恼羞成怒,加大了扫荡规模,同时为了报仇,他们还在装甲车上涂装“专打386旅”的标语,由此可见日军对386旅的嫉恨程度和重视力度。
尽管如此,日军还是没有办法抓到386旅的大部,反而被陈赓找到机会又来了几次狠的,使得日军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加大了许多,一提起386旅的名字就胆寒。
能打攻坚战
除了伏击战之外,386旅在正面攻坚上也是一把好手,毕竟作为老红军整编而来的部队,在战斗技巧和意志上都是最顶尖的。
1940年8月,百团大战进行到了第二阶段,日军的各条交通线都被瘫痪,大规模调动兵力成为一种妄想,这对我军扩大根据地,拔除一些难缠据点有很大的帮助。
在总指挥的命令下,386旅要作为攻城主力,拿下榆社县城,扫清周边的日军据点。9月23日,战斗正式打响,八路军战士在夜色的掩护下对县城的城墙发动了进攻。
尽管有出其不意的优势,而且我军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日军的火力点布置完善,而且还有城墙的保护,我军则缺乏重武器和攻坚手段,进攻一时间陷入了停滞。
眼看这样不是办法,386旅的指战员重新组织了进攻,对敌人火力点进行定点爆破和清除,勇敢的战士们冒着炮火向敌人冲锋,在敌人的防御圈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随后日军撤退到城内的核心据点中,继续用枪炮和毒气顽抗,同时还呼叫了空中支援,一批日军战斗机飞抵战场,对正在进攻的八路军战士进行扫射轰炸。
因此第三次进攻无奈中止,后方指挥部也叫停了战斗,但是386旅没有放弃,采取坑道作业的方式前进,在敌人的地堡下面埋设大量炸药,然后在正式进攻前起爆。
9月25日,敌人的据点被巨大爆炸淹没,386旅的战士们迅速冲锋,赶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攻进了地堡,展开白刃战,杀死剩余日军,全歼了这股守军。
还有一场战斗同样经典,那就是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
关家垴战斗发生在榆社攻坚战之后,一支进山扫荡的日军大队误打误撞之间深入根据地的兵工厂,对我军造成严重威胁,彭老总下令围歼这股日军,参与战斗有385旅一部,386旅大部和决死一纵的2个团,共计1万余人。
日军嗅到了危险味道,且战且走,然后在关家垴这个地方占据了有利地形进行顽抗,我军进行了2天2夜的围攻,最终消灭敌人主力,仅让数十人的残兵溜走。
这两场战斗都是以386旅作为主力的攻坚战,是和日军真刀真枪的野战,足以看出他们的战斗力强悍,令日军又惧又怕。
386旅的发展
和日本侵略者的几次战斗打响了386旅的名气,但是出名意味着会被敌人针对,会遭受更大力度的扫荡,面临更残酷的战斗,这对386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在重压之下,386旅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在不断扩大根据地,不断扩充兵员,比起刚进山西的时候有了质的提升,不是日军能够轻易打垮的存在。
386旅改编自红31军,在386旅的编制中原本有两个团,分别是771团和772团,这两个团参与了早期的伏击战,但是在1938年的时候,772团这个主力团被调拨给兄弟部队,补充团和东进纵队的一部分则被补充进386旅中,被编为16,17,18团,人数不降反升。
但是在战斗力方面,386旅是有损耗的,毕竟拿出去的是主力部队,补充的却是没有见过血的新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战斗的洗礼才能恢复过来。
后来又有一些部队的调动,但是386旅的人数维持在近万人的规模上,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身,武器装备方面也有了提高,通过缴获和自身生产有了很大改变。
1941年8月,386旅升格为太岳军区,陈赓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同时兼任旅长。以386旅为基本盘,陈赓不断扩充部队规模,通过老兵带新兵的方式迅速加强实力。
抗战结束之后,从386旅中走出来的部队已经有2万余人,成为第四纵队的骨干,这些都是当初洒下的种子,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壮大,支撑起我党军事上的骨架。
解放战争开始后,因为革命战争的需要,386旅的番号取消了,这个英雄的部队并没有离我们而去,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第四纵队第10旅就是他的新名字。
这支部队在陈赓的指挥下,于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战斗,消灭阎锡山的精锐,打击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立下了赫赫战功,走出了许多位优秀将领。
因为是老部队的原因,陈赓用第10旅用的十分顺手,在晋西北战斗过,还挺近洛阳,参与过淮海战役,大规模的军团战斗中一直担当着拳头的作用。
1949年2月,原来的386旅再次改变了番号,成为二野的一员,番号变成第13军37师,参与渡江战役,在解放整个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由于在江南地区剿匪,因此37师没能在抗美援朝中立功,这是一个遗憾,但是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37师是军区的绝对主力,粉碎敌人数次进攻。
进入新世纪以来,37师逐渐适应现代化军事改革需要,不断加大高科技军事设备的比重,改编为合成第37旅,继续在我国的国防履历上服役。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正是有了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能享受现在的安稳生活,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