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2日电(记者张晟)春运的路途,有一群幕后的铁路“护航人”,他们如同冬日里的星辰,虽不耀眼,却默默闪烁,用无尽的温暖和坚守,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乌海路桥车间巴彦路桥工区的守桥卫士们严阵以待,迎接春运与凌汛期的双重考验。
“有些冰凌比较大,径直撞向桥墩底部,虽然暂时没有影响到桥墩结构,但还是要多观察、勤记录,确保桥墩状态良好。”马瑞祥不断叮嘱工友。
此刻,桥上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说话都有些听不清楚。“记得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20多岁,上桥作业很慌,来车时桥体的震感让我腿抖。转眼,今年已经是我的第35个春运了,大桥上的每颗螺栓、每寸钢轨,我都巡检过无数遍。”马瑞祥自豪地说。
图为马瑞祥(左)与工友观测并记录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上游流凌信息。新华社发
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车辆段包头库检车间内,一列列客车静静地停靠在检修线上。上午8时,对讲机里传来指令:“开始检车作业。”工长张福林迅速拿起手电筒和检点锤,带领工友走进冰冷的检修库。
“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多,加上客车每趟运行时间长,我们手里的检点锤就类似于医院大夫手中的听诊器,一列客车的检修时间通常只有一个半小时,车上车下有上千个检修项点,我们干活必须争分夺秒,保证客车正点出库。”张福林说。
由于岗位重要、责任重大,他们也被称作铁路上的“车辆医生”。“我们一天要走上万步,检修15列200多辆车厢。”说完,张福林又不断重复起下蹲、弯腰、直立动作……
图为张福林在对列车底部进行检查。新华社发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大板机务段大板检修车间行修组调度员黎士刚,负责回库机车的调度和抢修工作。由于地处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每当冬季来临,行修组就进入“极寒战斗期”,百米的整备场就是他们的“战场”。
“行修班组工作特点就是‘急’,机车入段后,经常只留给我们10分钟到15分钟的时间进行作业。”黎士刚告诉记者,当前正值春运,旅客列车质量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行修组每天都在为机车准点出库抢时间。
“冬季内燃机车回库,柴油机刚刚停机,机械间环境温度通常在40摄氏度以上,高温下的‘突击’作业与极寒天气下车外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形成极大温差。”黎士刚开玩笑说,“我们每天就是‘上车一身汗,下车透心凉’。”
黎士刚告诉记者:“过年了,让旅客平安到家,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追求。”
图为黎士刚在检修机车走行部。新华社发
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大板车务段大板站,严红红是这里唯一的女上水工。“上水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体力的挑战,也是意志的磨砺。”严红红说。
图为严红红准备给列车注水。新华社发
晚上8点多,气温零下20摄氏度,站台下水管僵硬,给上水作业带来极大困难。但严红红习以为常,抻管、接管、注水、拔管,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熟练而有力。补满一节车厢后,她又争分夺秒,拖着十几斤重的水管奔向下一节车厢。“上水时衣袖经常被水花溅湿,里面一身汗,外头一层冰,但是作业标准不能降低,一个班下来,这套动作至少要重复200多遍。”严红红说。
“虽然苦和累,但是想到旅客们能在车上喝到热水,能回家团圆,我就感觉很值得。”严红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