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一个人物,但歌德写的《浮士德》并不是最早关于浮士德的书。也就是说,浮士德这个人物或者说浮士德题材并不是歌德的发明。德语中的浮士德Faust源自拉丁语faustus,意思就是幸运者。浮士德的故事其实从16世纪开始就一直在欧洲,特别是在德语区流传。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浮士德这个人,我们今天并不太清楚,但是浮士德的形象却无疑是存在的。根据不同的故事版本,我们大约知道,浮士德先生是一个神学博士,同时还是占星师、炼金术师和魔法师,生活在15—16世纪。最初把浮士德传说编成通俗故事书的是约翰·施皮斯,书名叫《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于1587年。



传统故事中,浮士德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在歌德的《浮士德》里,也保留了这个形象,在全书的一开头,浮士德说,“我把哲学、法学、医学还有神学统统学了个遍”,这着实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但是在歌德之前的浮士德故事传统中,浮士德却是一个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什么呢?浮士德学问越大,那么就越是迂腐教条,浮士德这一形象甚至是被视作社会主流宗教和道德的反面。在传统版本中,浮士德的结局并不美好,他的灵魂被恶魔劫往地狱。

歌德将浮士德的故事继承下来,并加以改造。一方面最后给了浮士德一个不错的结局,另一方面继承了对浮士德的讽刺,而且对学者的讽刺就不仅仅是迂腐,而是僭越式的骄傲。按照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也是被上帝创造的。但是人作为唯一按照上帝形象造出的物种,总想超出自己被创造的这个位置,想要自己也创造出这个世界,就是要把自己往神的方向去拉。而把自己等同于神的想法,会被视为一种僭越的骄傲。对这种骄傲的讽刺就是对人最大的一种讽刺。一旦骄傲把人引向了挑战神或者是将自己等同于神的程度,那么人就会被引向黑暗的甚至是魔鬼一样的存在。那么,人何以能够骄傲,人是靠什么来挑战神的呢?就是凭靠自己的知识和理性。



到了19世纪,人觉得已经对世界有理性和科学的认知,科学革命已经发生,人好像能够发现整个世界运行的道理。当学者开始无限制地学习这些知识,科学革命之后对世界的探索,想达到一个神的境界,这样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冒险和危险也就出现了。学者们不仅仅满足于书斋里的奇思妙想,还要在实践中实现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人工合成了尿素,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事情,人像神一样创造了生命。尤其是当时欧洲人还在四处拓殖,不停地用自己的能力来改造整个世界。



这就是歌德所面临的巨变世界和巨变时代。在这种变动之前,人们会不安。这不安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行动上的。在歌德版本的《浮士德》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不安的浮士德。与之相对应,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是什么呢?他就是要迫不及待地去追求自己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满足,实现自己的意志,生命不止,“折腾”不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成为新旧时代更迭之下的不安分的、骄傲的灵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